一、间歇性跛行
双下肢动脉硬化时,下肢动脉狭窄或闭塞会导致肌肉在运动时供血不足,引发间歇性跛行。表现为患者行走一段距离后,下肢尤其是小腿出现酸痛、胀痛或抽痛等不适,需停下休息片刻才能继续行走,休息后症状可缓解,且跛行距离具有一定规律性。不同患者因病情严重程度不同,跛行距离存在差异,年龄较大者可能因身体机能下降,跛行距离相对较短;长期吸烟的患者,烟草中的有害物质加重血管损伤,可能使间歇性跛行出现更早且症状更明显。
二、下肢皮温降低
由于动脉粥样硬化导致下肢动脉血流减少,患肢皮肤温度会低于正常侧。这是因为血液灌注不足,热量传递减少,患者可明显感觉到患肢皮肤发凉,尤其在寒冷环境中或夜间更为显著。对于有基础病史如糖尿病的患者,其下肢神经可能同时受损,对温度变化的感知可能更不敏感,但仍能通过皮肤触诊发现皮温差异;女性患者在更年期后,激素水平变化可能影响血液循环,若合并双下肢动脉硬化,皮温降低的症状可能更易被察觉。
三、皮肤颜色改变
早期可能出现患肢皮肤苍白,这是因为动脉供血减少,皮肤血管充盈不足所致;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出现皮肤发绀,是由于缺血缺氧导致局部血液中还原血红蛋白增多引起。皮肤颜色改变可单侧发生,与对侧正常皮肤颜色形成对比。年龄较大的患者,皮肤本身弹性和色泽有所下降,可能会影响对皮肤颜色改变的早期识别;有长期高血压病史的患者,血管弹性已受影响,合并双下肢动脉硬化时,皮肤颜色改变可能更为明显。
四、下肢麻木、乏力
动脉粥样硬化引起下肢神经缺血,可导致患者出现下肢麻木感,常表现为肢体远端的针刺样或蚁行感;同时,由于肌肉供血不足,会出现乏力症状,患者感觉下肢无力,活动耐力下降。对于肥胖人群,体重过重增加下肢血管负担,更易出现下肢麻木、乏力症状;妊娠期女性若合并双下肢动脉硬化,由于生理状态改变,血液循环负担加重,可能使麻木、乏力症状提前出现且加重。
五、静息痛
病情严重时,即使患者处于休息状态,也会出现下肢疼痛,称为静息痛,多在夜间加重。疼痛部位可在小腿、足部等,疼痛性质多样,可为刺痛、灼痛等。老年患者由于机体代偿能力下降,静息痛可能更为明显且持续时间较长;有外周血管疾病既往史的患者,再次发生双下肢动脉硬化时,静息痛出现的概率和严重程度可能高于无既往史者。
六、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
足背动脉、胫后动脉等下肢动脉的搏动可因动脉硬化导致血管狭窄或闭塞而减弱或消失。通过触诊足背动脉和胫后动脉的搏动情况,可初步判断双下肢动脉硬化的程度。儿童若出现双下肢动脉硬化(极为罕见情况),多与先天性血管发育异常或特殊遗传代谢性疾病相关,此时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需结合详细病史及相关检查明确病因;育龄女性若出现该症状,需排查是否存在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可能影响血管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