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通过激素六项判断多囊卵巢综合征的方法
1.睾酮: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往往存在高雄激素血症,睾酮水平通常会升高。一般总睾酮正常范围在0.292.44nmol/L,游离睾酮正常范围在1.36.8pmol/L。若总睾酮或游离睾酮超过正常范围,是支持多囊卵巢综合征诊断的一个重要指标。不过,需注意某些其他情况如肾上腺皮质增生症等也可能导致睾酮升高。
2.黄体生成素(LH)与卵泡刺激素(FSH):LH与FSH的比值对诊断多囊卵巢综合征有重要意义。正常情况下,LH/FSH比值约为1。而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中,LH分泌相对增加,FSH分泌相对正常或降低,常使得LH/FSH比值≥2。但该比值并非绝对诊断标准,部分患者比值可能在正常范围,且一些其他内分泌疾病也可能影响此比值。
3.雌二醇(E2):多数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的雌二醇水平正常或轻度升高。正常女性卵泡期雌二醇水平在92275pmol/L。雌二醇由卵巢的卵泡分泌,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卵巢内多个小卵泡发育异常,可能导致雌二醇水平有一定波动。
4.泌乳素(PRL):部分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可能出现泌乳素轻度升高情况,但一般不超过正常范围上限的2倍。正常女性泌乳素范围在102496mIU/L。泌乳素升高可能与下丘脑垂体轴功能紊乱等有关,需排除垂体泌乳素瘤等其他导致泌乳素升高的原因。
5.孕酮: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在非排卵期孕酮水平通常较低。因为患者常存在排卵异常,没有正常排卵形成黄体,所以孕酮分泌不足。正常卵泡期孕酮水平在0.61.9nmol/L。若在非排卵期孕酮水平明显高于此范围,可能提示其他疾病。
二、多囊卵巢综合征的其他相关诊断信息
1.临床表现:常见症状有多毛、痤疮、月经失调(如月经稀发、闭经等)、不孕以及肥胖等。多毛主要出现在面部、胸部、腹部等部位,是高雄激素血症的表现。痤疮常出现在面部、胸背部,与雄激素水平升高导致皮脂腺分泌旺盛有关。月经失调是由于排卵异常,子宫内膜受单一雌激素刺激而无孕激素拮抗引起。肥胖多表现为腹型肥胖,部分患者体重超过正常范围20%以上。
2.超声检查:超声下可见卵巢呈多囊样改变,即一侧或双侧卵巢直径29mm的卵泡数≥12个,和(或)卵巢体积≥10ml。但需注意,超声检查的时间、技术以及个体差异等因素可能影响结果判断,且部分正常人群也可能出现卵巢多囊样改变。
三、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的常用药物
1.短效避孕药:如达英35、优思明等,可调节月经周期,降低雄激素水平。其原理是通过抑制下丘脑垂体轴,减少LH和雄激素的分泌。
2.二甲双胍:改善胰岛素抵抗,适用于伴有胰岛素抵抗和肥胖的患者,可降低血糖水平,同时对改善卵巢功能、恢复排卵有一定作用。
四、不同人群注意事项
1.青春期患者:青春期是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多囊卵巢综合征可能影响身高增长、第二性征发育等。家长应关注孩子月经情况,若出现月经不规律等症状及时就医。生活中,鼓励孩子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规律作息,避免熬夜,因熬夜可能影响内分泌;合理饮食,减少高糖、高脂肪食物摄入,以控制体重增长;增加运动,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慢跑、游泳等,有助于改善代谢和内分泌状态。治疗时,用药需谨慎,密切关注药物不良反应,因为青春期身体仍在发育,药物可能对生长发育产生潜在影响。
2.育龄期患者:该时期患者多关注生育问题。对于有生育需求的患者,除了调整生活方式和药物治疗外,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促排卵治疗。生活中,夫妻双方应保持良好心态,因为心理压力可能影响排卵和受孕。女性要严格遵医嘱用药,定期监测激素水平和卵泡发育情况。同时,注意性生活卫生,避免生殖系统感染影响受孕。若经过规范治疗仍未受孕,可考虑辅助生殖技术,但需了解其相关风险和注意事项。
3.绝经过渡期患者:此阶段患者卵巢功能逐渐衰退,多囊卵巢综合征可能导致月经紊乱加重,出现异常子宫出血等情况。应定期进行妇科检查,包括超声检查子宫内膜厚度等,警惕子宫内膜病变。生活中,保持适度运动,可预防骨质疏松;饮食上增加钙的摄入,如多食用牛奶、豆制品等。用药方面,需权衡利弊,避免使用可能增加子宫内膜癌风险的药物,如单一雌激素治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