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眼球发育因素
新生儿的眼球通常较为短小,眼轴长度比成年人短,这种情况下眼的屈光力相对不足,会呈现生理性远视状态。一般来说,新生儿的远视度数约为+2.5D至+3.0D,随着年龄增长,眼球逐渐发育,眼轴慢慢变长,生理性远视度数会逐渐降低,到6岁左右时,正常儿童的远视度数通常已降至+1.0D以内。
二、遗传因素
如果父母存在高度远视的情况,孩子遗传获得远视基因的概率会增加。研究表明,父母一方或双方有远视病史,子代发生远视的风险较普通人群明显升高。这是因为远视相关的基因会通过遗传传递给子代,影响眼球的正常发育结构,使得子代更容易出现远视状态。
三、眼部疾病因素
某些眼部疾病会干扰眼球的正常发育,从而导致远视。例如先天性白内障,晶状体是眼球屈光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先天性白内障会影响光线正常聚焦在视网膜上,阻碍眼球的正常发育过程,使得眼轴发育可能出现异常,进而引发远视;再如先天性青光眼等眼部疾病,也可能因影响眼球内部结构和发育,导致远视情况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