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性皮炎"是怎么回事?

一、神经性皮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以阵发性皮肤瘙痒和皮肤苔藓化为特征。以下从多个方面介绍神经性皮炎:

1.病因:神经性皮炎病因尚不明确,目前认为与以下因素相关:

神经精神因素:情绪波动、精神过度紧张、焦虑不安、生活环境突然变化等,都可能诱发或加重病情。研究表明,约70%80%的患者在发病前有明显的精神因素。

搔抓及摩擦:反复搔抓、摩擦等物理刺激,会使局部皮肤角质层增厚,形成苔藓样变,进一步加重瘙痒,形成恶性循环。

其他因素:胃肠道功能障碍、内分泌失调、饮食(如饮酒、食用辛辣食物等)、局部刺激(如衣领过硬摩擦、化学物质刺激等)也可能与神经性皮炎的发生有关。不同年龄、性别和生活方式人群可能因这些因素的差异而影响发病。例如,老年人可能因胃肠道功能下降更易受饮食因素影响;年轻人工作压力大,神经精神因素影响更明显;女性可能因使用化妆品接触化学物质机会多而增加发病风险。有慢性病史人群如胃肠道疾病患者发病风险可能更高。

2.症状:

瘙痒:这是最主要的症状,多为阵发性剧烈瘙痒,尤其在夜间或情绪波动时加重,严重影响患者睡眠和生活质量。

皮肤损害:初期表现为局部皮肤阵发性瘙痒,搔抓后出现米粒至绿豆大小的圆形或多角形扁平丘疹,淡红色或正常肤色,质地坚实。随着病情进展,丘疹逐渐融合成片,形成苔藓样变,皮肤增厚、粗糙,皮纹加深、增宽,形似皮革,边缘清楚,周围可有散在的扁平丘疹。好发于颈部、肘部、骶尾部、眼睑、四肢伸侧等部位。不同部位症状表现可能因摩擦、暴露等因素略有差异,如颈部因衣物摩擦症状可能更易加重。

3.诊断:通常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如阵发性瘙痒和苔藓样变的皮肤损害,结合发病部位等特点,医生即可做出诊断。一般无需特殊的实验室检查,但有时为排除其他类似疾病,可能会进行皮肤组织病理学检查,其特征性表现为表皮角化过度、棘层肥厚、真皮浅层血管周围淋巴细胞浸润等。不同年龄段患者症状表现可能存在差异,儿童症状可能不如成人典型,诊断时需更仔细甄别。

4.治疗:

药物治疗:

外用糖皮质激素:如卤米松乳膏、糠酸莫米松乳膏等,具有抗炎、止痒、抗过敏的作用,可有效缓解症状。不同年龄使用时需注意,儿童皮肤薄嫩,应选择弱效或中效糖皮质激素,并注意使用时间和面积。

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如他克莫司软膏、吡美莫司乳膏,适用于面部、颈部等皮肤薄嫩部位,可避免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引起的不良反应。

物理治疗:

光疗:如窄谱中波紫外线(NBUVB)照射,可调节皮肤免疫功能,抑制炎症反应,缓解症状。适用于泛发性神经性皮炎患者。

局部封闭治疗:对于局限性、肥厚性皮损,可采用曲安奈德等糖皮质激素进行局部皮损内注射,能迅速缓解症状,但需由专业医生操作,避免局部皮肤萎缩等并发症。

生活方式调整:

避免搔抓和摩擦:这是防止病情加重和复发的关键。患者可通过戴手套、穿柔软衣物等方式减少搔抓机会。

调整饮食:避免饮酒、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花椒、芥末等)以及可能诱发过敏的食物,多吃新鲜的蔬菜和水果。不同年龄人群饮食调整侧重点不同,老年人可能因消化功能差,需更注意食物的易消化性;年轻人可能因社交活动多,需增强自控力避免不良饮食习惯。

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减轻精神压力。可通过适当运动、听音乐、旅游等方式缓解紧张情绪。不同生活方式人群如从事高强度工作人群更需注重规律作息调整。

5.预防:

保持良好心态:学会自我调节情绪,通过适当方式释放压力,避免长期处于紧张、焦虑状态。不同年龄段人群缓解压力方式不同,年轻人可选择运动、社交等,老年人可选择参加社区活动、培养兴趣爱好等。

注意皮肤护理:避免皮肤受到过度摩擦、刺激,选择柔软、宽松的衣物,减少使用刺激性强的清洁剂。

规律生活: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和健康的饮食习惯,有助于维持身体的正常生理功能,降低发病风险。

二、特殊人群提示:

1.儿童:儿童皮肤娇嫩,外用药物时应选择刺激性小的药物,严格按照医嘱使用,避免长期、大面积使用糖皮质激素,以免影响皮肤发育。家长要注意看护,避免儿童搔抓皮肤,可通过转移注意力等方式减少搔抓行为。因儿童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发病后可能进展较快,需及时就医。

2.孕妇:孕妇用药需谨慎,外用糖皮质激素可能会通过皮肤吸收对胎儿产生潜在影响,如需用药,应在医生指导下选择相对安全的药物,并尽量缩短用药时间和减少用药剂量。生活中要尽量避免搔抓,可通过冷敷等物理方法缓解瘙痒。因孕期身体激素变化大,情绪波动也可能影响病情,孕妇要注意调节情绪。

3.老年人:老年人皮肤干燥,皮脂腺、汗腺功能减退,皮肤屏障功能较弱,患神经性皮炎后更应注意皮肤保湿,可使用温和的保湿护肤品。同时,老年人可能合并多种慢性疾病,用药时要注意药物间的相互作用。因老年人对瘙痒耐受能力可能不同,护理人员和家属要多关注老人症状,及时就医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