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
1.定义与原理
-EST是通过内镜将电刀等器械经十二指肠镜插入,切开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的一种内镜治疗技术。其原理是利用高频电的热效应,切开括约肌,使胆总管下端的梗阻得以解除,便于胆汁、胰液的引流以及胆总管内结石的取出等。
-从年龄因素来看,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胆道系统解剖结构与成人有差异,且身体各器官功能发育尚未完善,EST的应用需谨慎评估。儿童EST的适应证相对较窄,一般在严格掌握适应证的情况下,充分考虑其生理特点进行操作。对于成年患者,不同性别在EST的操作过程中并无本质差异,但在围手术期的护理等方面需综合考虑个体情况。生活方式方面,有长期高脂饮食等不良生活方式的患者,更容易出现胆道结石,从而可能需要行EST,这类患者在术后需要调整生活方式,如低脂饮食等。有胆道疾病病史的患者,再次出现胆道梗阻等情况时,可能需要考虑EST。
2.适应证
-胆总管结石:适用于胆总管单发或多发结石,尤其是结石直径小于2cm,且无严重肝肾功能不全等禁忌证的患者。对于合并胆囊结石的患者,在取出胆总管结石的同时,可根据情况考虑胆囊切除。
-胆道蛔虫症:当蛔虫阻塞胆总管时,可通过EST取出蛔虫。
-胆总管良性狭窄:通过EST可以切开狭窄部位,解除梗阻。
3.禁忌证
-严重心、肺、肝、肾功能不全不能耐受手术者。
-凝血功能严重障碍者。
-乳头附近有恶性肿瘤者。
-急性胰腺炎或慢性胰腺炎急性发作期(相对禁忌,需根据具体情况评估)。
4.术后并发症及处理
-出血:术后可能出现消化道出血,表现为黑便、呕血等。若出血量少,可给予保守治疗,如使用止血药物等;若出血量多,可能需要再次内镜下止血或外科手术治疗。对于不同年龄患者,儿童术后出血的观察需更加细致,因为儿童表达能力有限,要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大便颜色等。成年患者则需根据其基础疾病等情况综合判断出血的处理方案。生活方式上,有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方式的患者,术后出血风险可能增加,需在术后纠正不良生活方式。
-穿孔:较少见,但一旦发生后果严重。小的穿孔可通过保守治疗,如禁食、胃肠减压、应用抗生素等;大的穿孔需立即手术治疗。对于特殊人群,如老年患者,其机体修复能力较差,穿孔后的治疗和恢复相对更困难,需要更加精心的护理。
-胰腺炎:术后可能发生胰腺炎,轻者给予禁食、抑制胰液分泌等保守治疗,重者需入住重症监护病房进行治疗。有胆道疾病病史的患者,本身胰腺就可能存在一定的病理基础,术后发生胰腺炎的风险相对较高,需密切监测血淀粉酶等指标。
二、“口中取石”术(通常指经口内镜下取石术等相关类似概念)
1.定义与原理
-“口中取石”术一般是指通过口腔进入消化道,利用内镜等器械取出结石的手术方式。以经口内镜下胆道取石为例,通过十二指肠镜到达十二指肠乳头,然后利用取石网篮等器械将胆总管内的结石取出。
-年龄方面,儿童患者由于口腔、消化道等结构与成人不同,操作时需要更加精细的操作技巧,选择合适的内镜型号等。对于成年患者,性别差异不影响基本原理,但在操作过程中需考虑个体的解剖变异等情况。生活方式上,与EST中提到的生活方式影响类似,有胆道结石相关生活方式因素的患者可能需要行口中取石术。有胆道疾病病史的患者,也是口中取石术的潜在适应证人群。
2.适应证
-与EST的部分适应证有重叠,如胆总管结石等,尤其适用于一些不适合行EST或者作为EST的补充取石方式。对于一些较小的胆总管结石,可通过口中取石术直接取出。
-肝内胆管结石:对于部分肝内胆管结石,通过特殊的内镜技术(如经口胆道镜取石等)也可尝试取出结石,但相对复杂。
3.禁忌证
-基本同EST的禁忌证,如严重的心、肺、肝、肾功能不全等。对于特殊人群,如孕妇,由于手术可能对胎儿产生影响,一般属于禁忌证范畴,需谨慎评估。
4.术后并发症及处理
-与EST类似,也可能出现出血、穿孔、胰腺炎等并发症,处理原则基本相同。但对于不同人群,处理时需考虑其特殊情况。例如,孕妇出现术后并发症时,要综合考虑胎儿和孕妇的双重情况,在治疗并发症的同时尽量减少对胎儿的影响;老年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时,要注重其全身状况的评估和多器官功能的维护等。
总之,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和“口中取石”术在胆道疾病的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但在临床应用中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充分考虑不同人群(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因素)的情况,做好术前评估、术中操作和术后管理,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