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药物性肝损伤是指由各类处方或非处方的化学药物、生物制剂、传统中药、天然药、保健品、膳食补充剂及其代谢产物乃至辅料等所诱发的肝损伤。其症状和诊断方法如下:
1.症状:
大多数患者在用药后1~4周内出现症状,可表现为乏力、纳差、恶心、呕吐、腹胀、尿黄、皮肤瘙痒、肝区疼痛等。
少数患者可能出现严重的肝损伤,如急性肝衰竭,表现为黄疸、凝血功能障碍、腹水等。
2.诊断方法:
详细询问病史:包括用药情况、既往肝病史、饮酒史等。
体格检查:医生会检查患者的肝脏大小、质地、有无压痛等。
实验室检查:包括肝功能检查(如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胆红素等)、血常规、尿常规、凝血功能等。
肝脏影像学检查:如B超、CT、磁共振等,有助于了解肝脏的形态和结构。
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肝损伤: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排除其他可能导致肝损伤的原因,如病毒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病、酒精性肝病等。
特异性诊断试验:对于某些可疑药物引起的肝损伤,可能需要进行特异性诊断试验,如对乙酰氨基酚引起的肝损伤可检测血中对乙酰氨基酚及其代谢产物的浓度。
需要注意的是,急性药物性肝损伤的诊断需要综合考虑病史、症状、实验室检查和其他检查结果。如果怀疑有药物性肝损伤,应及时就医,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评估和诊断。在治疗方面,通常需要停用可疑的药物,并根据肝损伤的严重程度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如保肝、退黄、预防肝衰竭等。此外,在使用药物时,应严格按照医嘱用药,避免滥用药物,尤其是避免同时使用多种可能导致肝损伤的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