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儿童营养不良的定义
儿童营养不良是由于热量和(或)蛋白质摄入不足,导致营养状况不佳,影响儿童生长发育和健康的一种综合征。
二、儿童营养不良的诊断标准
(一)体重指标相关标准
1.体重低于同年龄、同性别参照人群值的均值减2个标准差(-2SD):这是评估儿童营养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例如,对于3岁男童,按照儿童生长标准,其体重的均值有一个正常范围,如果实际体重低于同年龄、同性别参照人群值的均值减2个标准差,提示可能存在营养不良的风险。
2.体重低于同年龄、同性别参照人群值的中位数减3个标准差(-3SD):属于重度营养不良范畴。此时儿童的营养状况非常差,身体各项机能可能已经受到严重影响,需要高度重视并及时干预。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其体重参照值不同,这与儿童的生长发育规律相关,年龄越小,生长速度越快,体重的正常范围波动也有其特点。
(二)身高(身长)指标相关标准
1.身高(身长)低于同年龄、同性别参照人群值的均值减2个标准差(-2SD):身高(身长)反映了儿童长期的营养状况和生长发育情况。如果儿童身高(身长)低于同年龄、同性别参照人群值的均值减2个标准差,可能提示在生长过程中营养摄入不足等因素影响了身高的正常增长。
2.身高(身长)低于同年龄、同性别参照人群值的中位数减3个标准差(-3SD):属于严重的生长发育迟缓,可能与长期的营养不良、慢性疾病等多种因素有关。对于不同性别儿童,其身高的正常范围也有差异,这是基于大量儿童生长发育调查数据制定的标准,能够科学地反映儿童的生长状况。
(三)体质指数(BMI)指标相关标准
1.BMI低于同年龄、同性别参照人群值的均值减2个标准差(-2SD):BMI是衡量儿童营养状况的另一个重要指标,它综合考虑了体重和身高的因素。对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BMI有其相应的正常范围,当BMI低于同年龄、同性别参照人群值的均值减2个标准差时,提示可能存在营养不良导致的身体成分异常等情况。
2.结合病史及临床表现:还需要结合儿童的病史,比如是否有慢性疾病(如先天性心脏病、慢性腹泻等)影响营养的摄入、吸收和利用;是否有喂养不当的情况,如婴儿期母乳喂养不足、添加辅食不及时或不合理等。同时要观察儿童的临床表现,如精神萎靡、皮肤干燥、头发枯黄、肌肉松弛等,这些临床表现可以辅助判断儿童是否存在营养不良以及营养不良的严重程度。例如,长期喂养不当的儿童可能会出现体重不增、身高增长缓慢,同时伴有精神欠佳等表现。
对于不同年龄的儿童,诊断标准的应用需要特别注意年龄因素的影响。婴儿期是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喂养方式对营养状况影响极大;学龄儿童可能因饮食习惯、学习压力等因素影响营养摄入。在考虑生活方式时,要关注儿童的饮食结构是否合理,是否有挑食、偏食等不良饮食习惯。对于有特殊病史的儿童,如患有先天性消化道畸形的儿童,其营养吸收必然受到影响,在诊断营养不良时需要充分考虑原发病对营养状况的作用。在儿科安全护理原则下,诊断过程中要注重对儿童的全面评估,确保诊断的准确性,以便及时采取合适的干预措施来改善儿童的营养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