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针对病因的药物
1.病毒性肝炎相关肝硬化
-若为乙型肝炎病毒(HBV)所致肝硬化,需使用抗病毒药物抑制病毒复制,延缓病情进展,常用恩替卡韦、替诺福韦等,这类药物通过持续抑制HBV复制,减轻肝脏炎症坏死及纤维化,研究显示长期规范使用可改善患者预后[1]。
-若为丙型肝炎病毒(HCV)所致肝硬化,直接抗病毒药物(DAA)疗效显著,如索磷布韦维帕他韦,能针对不同HCV基因型发挥作用,治愈率较高,可有效清除病毒、逆转肝纤维化[2]。
二、抗纤维化药物
安络化纤丸等药物具有一定抗肝纤维化作用,可通过调节肝星状细胞活性、抑制细胞外基质过度沉积等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延缓肝硬化进展,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依据患者具体病情合理应用,其有效性已得到部分临床研究支持[3]。
三、对症治疗药物
1.腹水相关治疗
若肝硬化患者出现腹水,可使用螺内酯等利尿剂,通过促进钠水排泄减轻腹水症状,用药时需监测电解质等指标,避免电解质紊乱;对于难治性腹水等情况,可能需考虑其他治疗措施如腹腔穿刺放液等。
2.低蛋白血症治疗
当患者存在低蛋白血症时,可补充人血白蛋白,提高血浆胶体渗透压,减少腹水形成等,但需严格遵循临床指征使用。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乙肝肝硬化患者:需长期规范抗病毒治疗,定期监测病毒载量、肝功能等指标,女性患者妊娠时需谨慎用药,应在医生评估下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抗病毒药物,并密切监测母婴情况。
丙肝肝硬化患者:使用直接抗病毒药物时需注意药物相互作用,如与某些药物合用时可能影响疗效或增加不良反应风险,老年患者使用时需更密切监测肝肾功能及药物耐受性等。
儿童肝硬化患者:相对少见,治疗需更加谨慎,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基础上的个体化药物选择,避免使用可能加重肝脏负担或有明确儿童禁忌的药物,需由经验丰富的儿科及肝病专科医生综合评估制定方案。
[1]参考《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22年版)》相关内容。
[2]参考《丙型肝炎防治指南(2022年版)》相关内容。
[3]参考安络化纤丸相关临床研究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