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肌肉骨骼问题
1.肌肉劳损:长期不良姿势,如长时间弯腰工作、久坐且坐姿不正确,或进行过度体力劳动,像频繁搬运重物,会使后背两侧肌肉持续处于紧张收缩状态,引发劳损。肌肉劳损在体力劳动者、长期伏案工作者以及经常健身但姿势不当人群中较为常见。疼痛通常表现为酸痛,劳累后加重,休息后可缓解。
2.脊柱病变
脊柱侧弯:青少年中较为常见,尤其是生长发育快速阶段。常因长期单侧背包、坐姿不良等引起。脊柱侧弯会导致后背两侧受力不均,引发疼痛。除疼痛外,还可能伴有双肩不等高、胸廓畸形等表现。
腰椎间盘突出:多发生于中老年人,长期腰部负重、久坐缺乏运动是主要诱因。腰椎间盘退变后,髓核突出压迫周围神经,可放射至后背两侧,引起疼痛。常伴有下肢麻木、疼痛等症状。
颈椎病:多见于长期低头工作人群,如办公室职员、司机等。颈椎病变刺激或压迫周围神经,可能导致颈背部疼痛,疼痛可向两侧扩散。部分患者还会出现上肢无力、手指发麻等症状。
3.肩周炎:50岁左右人群易患,又称“五十肩”。肩部长期劳损、受凉等可引发肩周炎。炎症可累及后背两侧,导致疼痛,同时肩部活动受限,尤其是外展、上举等动作。
4.外伤:后背两侧受到撞击、摔倒、扭伤等外伤,可直接损伤肌肉、骨骼。如运动时意外碰撞,或日常生活中不慎滑倒背部着地。受伤处会出现疼痛、肿胀,严重时可能影响肢体活动。
二、内脏疾病
1.心血管疾病
冠心病:多见于中老年人,尤其是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基础疾病者。冠心病发作时,心肌缺血缺氧,产生的疼痛可放射至后背两侧,多为压榨性、闷痛,一般持续35分钟,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后可缓解。
心肌病:各种原因引起的心肌病,如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等,导致心脏功能受损,可出现后背两侧牵涉痛,同时伴有呼吸困难、乏力、水肿等症状。
2.呼吸系统疾病
胸膜炎:结核菌感染、病毒感染等可引发胸膜炎。炎症刺激胸膜,导致后背两侧疼痛,多为刺痛或牵拉痛,患者在深呼吸、咳嗽时疼痛加剧。
肺部肿瘤:长期吸烟、接触有害化学物质等人群为高危人群。肺部肿瘤侵犯胸壁或周围组织时,可能引起后背两侧疼痛,还可能伴有咳嗽、咯血、消瘦等症状。
3.消化系统疾病
胆囊炎:常因胆囊结石梗阻、细菌感染等引起。疼痛多在右上腹,可向右肩部及后背两侧放射,尤其在进食油腻食物后疼痛加重,常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
胃溃疡:幽门螺杆菌感染、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等易引发胃溃疡。胃溃疡疼痛具有节律性,多在餐后1小时左右出现,疼痛可向后背两侧放射,还伴有反酸、嗳气、食欲不振等症状。
三、神经系统问题
1.神经根炎:病毒感染、营养代谢障碍等可导致神经根炎。后背两侧神经根受炎症刺激,出现疼痛,多为刺痛或灼痛,疼痛区域与受累神经根分布相关,可伴有感觉异常,如麻木、蚁走感等。
2.带状疱疹: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引起。发疹前数天,后背两侧可先出现疼痛,随后出现成簇水疱,沿神经走行分布,一般不超过身体中线,疼痛程度较为剧烈。
四、其他因素
1.心理因素:长期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状态,可引起肌肉紧张度增加,导致后背两侧疼痛。常见于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快的人群,疼痛程度和发作频率与情绪状态相关,还可能伴有失眠、头痛等症状。
2.内分泌因素:女性在经期、孕期、更年期等特殊时期,体内激素水平变化,可引起肌肉、关节疼痛,包括后背两侧。如孕期女性因身体重心改变,脊柱生理曲度变化,加重后背肌肉负担,引发疼痛。
五、治疗药物
1.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双氯芬酸,可减轻炎症和疼痛,适用于肌肉劳损、关节炎等引起的疼痛。
2.肌肉松弛剂:如氯唑沙宗,可缓解肌肉紧张,用于肌肉劳损、腰椎间盘突出等导致的肌肉痉挛疼痛。
六、特殊人群提示
1.儿童:儿童后背两侧疼痛可能与姿势不良、运动损伤有关。家长应关注孩子日常姿势,监督其保持正确坐姿、站姿。若孩子诉说疼痛,应及时就医,避免因表述不清延误病情。因儿童身体发育尚未成熟,用药需谨慎,务必遵循医嘱,避免使用成人药物。
2.孕妇:孕期出现后背两侧疼痛,多因身体负担加重、激素变化引起。孕妇应避免长时间站立或久坐,可适当散步,选择舒适的孕妇专用座椅和床垫。疼痛严重时,不可自行用药,需咨询妇产科医生,采用安全的物理治疗方法,如热敷、轻柔按摩等。
3.老年人:老年人后背两侧疼痛可能由多种疾病引起,如脊柱退变、骨质疏松、心血管疾病等。因老年人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用药复杂,所以出现疼痛应全面检查,明确病因后规范治疗。同时,老年人骨质较疏松,日常活动要注意安全,防止摔倒导致骨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