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滤和血透的区别

血滤和血透的区别

一、原理方面

血透(血液透析):主要是利用半透膜原理,通过扩散和对流的方式清除血液中的代谢废物和多余水分。血液中的尿素、肌酐等小分子物质,借助浓度差从血液一侧通过半透膜扩散到透析液一侧,同时,透析液中的碱基等物质可向血液侧扩散,以纠正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对流则是在跨膜压作用下,水分和溶质一起通过半透膜。例如,对于慢性肾衰竭患者,血透能有效清除体内蓄积的毒素。

血滤(血液滤过):主要依靠对流原理清除溶质和水分。它是模拟肾小球的滤过功能,利用滤过器的跨膜压,使血液中的水分和中小分子溶质随超滤液一起被滤过,同时补充与血浆成分相似的置换液来维持体内的电解质和酸碱平衡。比如,对于一些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患者,血滤更有利于维持其血流动力学的稳定,因为它是近似生理状态的超滤过程。

二、清除物质范围

血透:对小分子物质清除较好,像尿素、肌酐等分子量较小的毒素清除效率较高,但对中分子物质清除相对较弱。

血滤:对中分子物质清除效果优于血透,因为其主要通过对流机制清除溶质,能更好地清除中分子毒素,如β₂-微球蛋白等,这些中分子物质与一些慢性肾衰竭的并发症,如淀粉样变等关系密切。

三、治疗过程中的血流动力学影响

血透:血透过程中,由于快速的溶质和水分清除,可能会引起较大的血流动力学波动,对于老年患者或原本就存在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可能会出现血压下降等情况。例如,一些老年慢性肾衰竭患者进行血透时,需要密切监测血压变化,调整透析参数。

血滤:血滤是等渗性地清除水分和溶质,对血流动力学影响相对较小,更适合那些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患者,包括不同年龄阶段中存在心血管功能问题的患者,如年轻的急性肾衰竭伴有休克的患者,血滤能更好地维持其血压等血流动力学指标的稳定。

四、治疗时间及效率

血透:每次血透时间一般为4-5小时,每周通常需要进行2-3次治疗。

血滤:血滤一般需要持续缓慢进行,每次治疗时间较长,可能需要8-12小时,每周治疗次数相对血透较少,如每周1-2次,但血滤单位时间内清除效率在中分子物质清除方面更具优势。

五、并发症方面

血透:可能出现失衡综合征,多发生在血透早期,由于快速清除毒素,导致脑脊液与血液之间存在渗透压差,引起头痛、恶心、呕吐甚至抽搐等症状;还可能有低血压、肌肉痉挛等并发症。对于儿童患者,血透时需要特别注意其血压、电解质等的变化,因为儿童的生理调节功能相对较弱。

血滤:可能出现滤过器凝血等并发症,需要密切观察滤过器的凝血情况;另外,由于需要补充大量置换液,可能会出现置换液相关的并发症,如低体温等,对于老年患者或体质较弱的患者,要注意置换液的温度调节等。

总之,血透和血滤在原理、清除物质范围、对血流动力学影响、治疗时间效率及并发症等方面存在差异,临床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如肾功能情况、年龄、基础疾病等因素来选择合适的肾脏替代治疗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