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伤身体的避孕方法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1.屏障避孕法:
避孕套:分为男用避孕套和女用避孕套。男用避孕套通过阻止精子进入阴道而达到避孕目的,正确使用避孕成功率较高,还能在一定程度上预防性传播疾病。女用避孕套同样可阻止精子与卵子结合,相对男用避孕套,其使用更为主动,但目前普及度不如男用避孕套。
阴道隔膜:是一种女用避孕工具,使用时需将其置于阴道穹窿处,覆盖宫颈口,阻止精子进入宫腔。但使用前需经专业人员指导,选择合适型号,且使用后需注意清洁与保存。
2.宫内节育器:
含铜宫内节育器:通过在子宫内释放铜离子,改变宫腔内环境,影响精子获能、受精及受精卵着床,达到避孕效果。其避孕有效率高,一次放置可使用多年,适用于已生育且短期内无生育计划的女性。但部分女性放置后可能出现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或腹痛等不适。
左炔诺孕酮宫内节育系统:除了物理作用外,还可缓慢释放孕激素,使子宫内膜变薄,不利于受精卵着床。它不仅避孕效果好,还能减少月经量,缓解痛经,尤其适合月经量多且痛经的女性。不过,可能会出现点滴出血、闭经等不良反应。
3.短效口服避孕药:如复方炔诺酮片、复方甲地孕酮片等。通过抑制排卵、改变子宫内膜环境、改变宫颈黏液性状等多环节达到避孕目的。正确使用避孕效率高,且能调节月经周期,改善痤疮等。但需严格按照规律服用,漏服可能导致避孕失败,同时,部分女性可能出现恶心、呕吐、突破性出血等不良反应。
4.长效避孕针:如复方己酸羟孕酮注射液、庚炔诺酮注射液等。通过肌肉注射给药,药物缓慢释放,抑制排卵从而避孕。优点是使用方便,避孕效果可靠。但可能引起月经紊乱、体重增加等不良反应,且停用后生育功能恢复可能需要一定时间。
5.自然避孕法:
安全期避孕:根据女性月经周期,推算出排卵前后45天以外的时间为安全期,在此期间进行性生活以达到避孕目的。但由于女性排卵受多种因素影响,如情绪、环境等,可能出现额外排卵,导致避孕失败,因此避孕可靠性较低。
基础体温法:女性在排卵后基础体温会升高0.30.5℃,通过每天测量基础体温,结合月经周期,判断排卵时间,避开易孕期。但该方法要求测量准确,且受睡眠、饮食、活动等因素影响较大,实际操作较复杂,避孕失败率较高。
二、特殊人群提示:
1.青春期女性:身体尚未完全发育成熟,生殖系统也在不断完善中。此阶段不建议使用长效避孕针、宫内节育器等避孕方法,因其可能对生殖系统发育及未来生育造成影响。可优先考虑避孕套或短效口服避孕药,但使用短效口服避孕药前,建议咨询医生,评估身体状况及有无用药禁忌。
2.哺乳期女性:此时期女性的生殖系统处于特殊恢复阶段,且需要哺乳。不宜使用复方短效口服避孕药,因其所含雌激素可能影响乳汁分泌。可选择避孕套、宫内节育器(产后42天,经医生评估子宫恢复良好后可放置)、单纯孕激素避孕针等避孕方法。
3.围绝经期女性:卵巢功能逐渐衰退,但仍可能排卵,不可忽视避孕。可选择避孕套、宫内节育器(绝经后半年到一年内取出)等避孕方法。不建议使用短效口服避孕药,因可能增加血栓风险,且此时女性可能已出现月经紊乱,使用短效口服避孕药可能干扰对月经情况的判断。
4.患有某些疾病的人群:
心血管疾病患者:不建议使用含有雌激素的短效口服避孕药、长效避孕针等,因雌激素可能增加血栓形成风险,加重病情。可选择避孕套、宫内节育器等。
糖尿病患者:若血糖控制良好,可选择避孕套、宫内节育器等。若血糖控制不佳,使用宫内节育器可能增加感染风险,需谨慎评估。不建议使用短效口服避孕药,因其可能影响血糖代谢。
肝肾功能不全者:短效口服避孕药、长效避孕针等通过肝肾代谢,可能加重肝肾负担,应避免使用。可选择避孕套、阴道隔膜等非激素类避孕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