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二、临床表现
1.发热
发热是小儿川崎病最常见的症状,体温通常在39℃以上,可持续发热5天以上。
2.皮疹
发热后1~3天,患儿的躯干部可出现斑丘疹,多为红色,不突出于皮肤表面,可融合成片,消退后可有片状脱皮。
3.黏膜症状
口腔黏膜充血,唇面红肿、干燥、皲裂,口腔黏膜可出现麻疹样或草莓样皮疹,部分患儿可出现杨梅舌。
4.手足症状
发热后1~2天,患儿的手足掌面出现红斑,手足硬性水肿,恢复期可出现片状脱皮。
5.眼部症状
球结膜充血,无脓性分泌物,部分患儿可出现颈部淋巴结肿大。
三、诊断
目前,小儿川崎病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冠状动脉超声心动图检查。如果患儿持续发热5天以上,伴有皮疹、手足硬性水肿、眼红、颈部淋巴结肿大等症状,应高度怀疑小儿川崎病。实验室检查可发现白细胞升高、血小板升高、C反应蛋白升高等。冠状动脉超声心动图检查可发现冠状动脉扩张或冠状动脉瘤。
四、治疗
1.药物治疗
(1)阿司匹林
阿司匹林是治疗小儿川崎病的常用药物,具有抗炎、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用法为每日30~50mg/kg,分2~3次服用,热退后7~10天逐渐减量,疗程2~6个月。
(2)丙种球蛋白
丙种球蛋白可抑制炎症反应,预防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用法为每日400mg/kg,静脉滴注,连用5天。
(3)其他药物
如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可用于治疗难治性川崎病或合并严重心血管并发症的患儿。
2.非药物治疗
(1)降温
可采用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的方法,如温水擦浴、冰袋冷敷、口服退烧药等。
(2)补液
发热可导致患儿体内水分丢失,应及时补充水分,保持患儿尿量正常。
(3)饮食
给予患儿易消化、富含营养的食物,如牛奶、鸡蛋、鱼肉等,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
五、特殊人群提示
1.小于8个月的婴儿发热,即使没有其他症状,也应高度怀疑小儿川崎病,及时就医。
2.川崎病可并发冠状动脉瘤,少数患儿可出现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等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定期进行冠状动脉超声心动图检查非常重要。
3.服用阿司匹林期间,应注意观察有无出血倾向,如牙龈出血、鼻出血、皮肤瘀斑等。如有异常,应及时就医。
4.丙种球蛋白治疗可能会出现过敏反应,如发热、寒战、皮疹等,输注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儿的反应。
六、结语
小儿川崎病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可影响儿童的心血管系统,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家长和医生应密切关注患儿的病情变化,及时诊断和治疗。同时,应注意患儿的饮食、休息和护理,避免感染,促进患儿早日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