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乳性腹泻,你到底了解多少?

一、定义阐释

母乳性腹泻是指婴儿在纯母乳喂养状态下出现的腹泻现象,多发生于6月龄以内婴儿,具有特定的临床特征及发生机制。

二、典型表现

1.大便频次:每日大便次数通常可达数次至十余次,与普通病理性腹泻的频繁程度有别,但婴儿精神状态无明显异常。2.大便性状:大便多呈稀糊状,一般无黏液、脓血等异常成分,这区别于感染性腹泻等的大便改变。

三、成因分析

1.前列腺素因素:母乳中前列腺素含量较高,该物质可促进肠道蠕动加快,进而引发腹泻。2.乳糖不耐受关联:部分婴儿可能存在对母乳中乳糖的暂时不耐受情况,但此不耐受多随月龄增长逐渐改善。

四、处理原则

1.无需常规药物干预:因婴儿精神、食欲及体重增长通常无明显异常,故一般不针对母乳性腹泻进行特殊药物治疗,继续母乳喂养即可。2.关注异常情况:若婴儿出现大便性状突发显著改变、精神萎靡、体重不增等状况,需及时就医以排查其他病因。

五、特殊人群(婴儿)注意事项

1.家长观察要点:密切留意婴儿大便情况及生长发育指标,如体重增长、精神状态等。若有异常及时就医,避免延误可能存在的其他健康问题诊治。2.母亲饮食建议:母乳喂养的母亲无需刻意改变日常饮食结构,保持均衡饮食即可,因盲目调整母亲饮食对婴儿腹泻改善作用有限,且保证母亲营养均衡更利于母乳质量维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