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感染疫情期间公务出行和公务来访怎么防护

一、公务出行防护

1.出行前准备

-了解目的地疫情情况:通过官方渠道获取目的地的新冠感染疫情实时数据,包括当地的感染率、防控措施等。例如查看当地卫生健康部门发布的疫情通报,若目的地疫情处于较高流行水平,需提前做好更充分的防护准备。

-准备防护用品:携带足够数量的医用外科口罩或符合标准的防护口罩、免洗手消毒液等。医用外科口罩能有效阻挡飞沫传播,一般建议每隔4-6小时更换一次,若口罩潮湿或污染应及时更换。免洗手消毒液可选择含酒精成分(通常为60%-80%酒精)的产品,方便在无法及时洗手时清洁双手,降低感染风险。

2.出行途中防护

-交通方式选择与防护:如果选择公共交通工具,如飞机、火车等,应尽量选择人员相对较少的时段和座位。在交通工具内要全程佩戴口罩,减少与他人的近距离接触。与他人保持至少1米以上的社交距离,避免在交通工具内饮食、交谈过多。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后,到达目的地及时用免洗手消毒液清洁双手。如果是自驾出行,要定期对车辆进行通风换气,驾驶过程中可佩戴口罩,到达目的地后同样要清洁双手。

-减少接触公共物品:在出行途中尽量避免用手触摸公共交通工具的扶手、座椅等公共物品表面,若不得不接触,可用随身携带的纸巾或手套等隔开,接触后及时用免洗手消毒液消毒双手。

二、公务来访防护

1.接待前准备

-了解来访人员健康状况:提前与来访人员沟通,了解其是否有新冠感染相关症状,如发热、咳嗽、乏力等,以及是否有新冠感染史等情况。若来访人员有相关症状或处于感染康复期等情况,可建议其通过线上方式沟通,若必须来访则需进一步评估风险。

-准备接待场所防护设施:在接待场所准备充足的医用外科口罩、免洗手消毒液等防护用品,放置在显眼且方便取用的位置。对接待场所进行定期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可每天开窗通风2-3次,每次通风30分钟以上。

2.接待过程防护

-接待人员与来访人员防护:接待人员和来访人员在见面时均需佩戴口罩,保持适当的社交距离(至少1米以上)。尽量减少长时间的近距离交谈,交谈时避免对着对方咳嗽、打喷嚏。若需要提供饮品等,应使用一次性杯具,避免共用餐具等物品。

-接待场所清洁消毒:在接待过程中,对于来访人员接触过的场所物品,如桌椅、门把手等,可用含氯消毒液(按说明书稀释)进行擦拭消毒,一般作用时间不少于30分钟。接待结束后,再次对场所进行全面通风换气,并对相关物品进行清洁消毒。

三、特殊人群考虑

1.儿童:儿童在公务出行或来访过程中,由于其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更易感染。应确保儿童佩戴合适尺寸的儿童防护口罩,避免儿童随意触摸公共物品后用手接触口鼻。在出行和来访过程中,要保证儿童的休息和营养,增强其自身抵抗力。如果儿童出现发热等疑似新冠感染症状,应立即停止相关公务活动,及时就医排查。

2.老年人:老年人本身机体功能衰退,感染新冠后发生重症的风险相对较高。在公务出行或来访时,要更加注重防护。出行途中和接待过程中都要确保老年人佩戴口罩,避免长时间暴露在人员密集环境中。如果老年人有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更要关注其身体状况,若出现不适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3.有基础疾病人群:无论是公务出行还是来访,有基础疾病人群都要格外注意防护。出行前要确保基础疾病控制稳定,携带必要的基础疾病治疗药物。在防护过程中,要避免因过度防护导致身体不适影响基础疾病控制,如避免在高温环境下长时间佩戴口罩导致呼吸不畅等情况。如果在公务活动过程中出现基础疾病相关症状加重等情况,应立即暂停公务活动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