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眼底出血概述
眼底出血不是一种独立的眼病,而是许多眼病和某些全身疾病所共有的特征。眼底是指眼球内后部包括视网膜、视神经乳头和脉络膜的区域,当这些部位的血管破裂或渗漏,血液进入周围组织,就形成了眼底出血。
二、眼底出血的原因
1.眼部疾病
(1)视网膜血管阻塞:如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等。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可能与血管壁病变、血流动力学改变及血液流变学异常等因素有关。一项研究表明,在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患者中,高血压、高血脂等血管危险因素的发生率较高。
(2)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长期高血糖状态导致视网膜微血管损害,引发一系列病理改变,新生血管形成并容易破裂出血。糖尿病病程越长、血糖控制越差,发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并眼底出血的风险越高。据统计,患糖尿病10年以上者,约50%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3)老年性黄斑变性:多发生于50岁以上人群,分为干性和湿性。湿性老年性黄斑变性会出现脉络膜新生血管,这些新生血管结构脆弱,易破裂出血,严重影响视力。
(4)视网膜裂孔与视网膜脱离:视网膜裂孔形成后,可引起局部视网膜血管破裂出血,进而可能导致视网膜脱离,常见于高度近视、老年人及眼外伤患者。
2.全身疾病
(1)高血压:血压长期升高,可使眼底视网膜小动脉硬化,血管壁弹性降低,当血压波动时,容易破裂出血。血压控制不佳的高血压患者发生眼底出血的概率相对较高。
(2)血液系统疾病:如白血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由于血液成分或凝血机制异常,导致眼底出血。白血病患者骨髓造血功能异常,血小板生成减少或功能异常,容易出现眼底出血症状。
(3)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反应可累及眼部血管,造成血管炎症、渗漏或破裂,引发眼底出血。
三、眼底出血的症状
1.视力下降:是常见症状,出血部位和出血量不同,视力下降程度各异。如黄斑区出血,可导致中心视力急剧下降,严重影响患者视物清晰度;周边部少量出血,对视力影响可能相对较小。
2.眼前黑影飘动:当出血量较少时,患者可能感觉眼前有黑影飘动,形状多样,如点状、线状或絮状。随着出血量增加,黑影可能增多、变大,遮挡视野范围。
3.视野缺损:若出血累及视网膜特定区域,可导致相应部位视野缺损。患者可能在某一方向出现视物缺失,自己却难以察觉,需通过专业视野检查发现。
四、眼底出血的检查方法
1.眼底检查
(1)直接检眼镜检查:可直接观察眼底情况,了解出血部位、范围和形态等。操作简便,能快速初步判断眼底病变,但对细微结构观察有限。
(2)间接检眼镜检查:具有较大的观察范围,可更全面观察周边视网膜情况,对发现视网膜裂孔、脱离等病变有重要意义。
2.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通过静脉注射荧光素钠,利用眼底照相机拍摄荧光素在眼底血管中的循环过程,清晰显示视网膜血管的形态、渗漏情况及新生血管等,对诊断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网膜血管阻塞等疾病导致的眼底出血有重要价值。
3.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能对视网膜进行断层成像,精确测量视网膜各层厚度,清晰显示黄斑区病变,如黄斑水肿、视网膜神经上皮层脱离等,为评估病情和治疗方案选择提供重要依据。
4.血液检查:对于怀疑由全身疾病引起的眼底出血,需进行血常规、凝血功能、血糖、血脂等检查,以明确病因。如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等指标异常,可能提示血液系统疾病;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升高,有助于诊断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五、眼底出血的治疗
1.药物治疗
(1)止血药物:如氨甲环酸,可通过抑制纤维蛋白溶解而起到止血作用。
(2)改善微循环药物:如胰激肽原酶,能扩张末梢血管,改善微循环,促进眼底出血吸收。
2.激光治疗
利用激光的热效应,封闭视网膜的异常血管、渗漏点或裂孔,防止出血进一步加重,促进出血吸收,常用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网膜血管阻塞等疾病导致的眼底出血。
3.手术治疗
(1)玻璃体切除术:当眼底出血量大,长时间不吸收,或伴有视网膜脱离等严重并发症时,需行玻璃体切除术,清除玻璃体内积血,解除对视网膜的牵拉,恢复屈光间质透明性,以便进一步治疗视网膜病变。
(2)视网膜复位术:针对因视网膜裂孔、脱离导致的眼底出血,通过手术修复视网膜裂孔,使脱离的视网膜复位,防止病情恶化。
六、眼底出血的护理与预防
1.护理
(1)休息与活动:患者应保证充足睡眠,避免剧烈运动和过度用眼,防止加重出血。
(2)心理护理:眼底出血可能影响视力,给患者带来心理压力。家属和医护人员应多关心患者,给予心理支持,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3)饮食护理:宜清淡饮食,多吃富含维生素C、E等抗氧化物质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有助于促进出血吸收。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戒烟限酒。
2.预防
(1)控制基础疾病:对于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应严格遵医嘱服药,定期监测血压、血糖,将指标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减少眼底血管病变风险。
(2)定期眼部检查:尤其是老年人、高度近视患者、糖尿病及高血压患者等高危人群,应定期进行眼底检查,以便早期发现病变并及时治疗。
(3)保持良好生活习惯:保持规律作息,避免长时间熬夜;注意用眼卫生,避免长时间连续使用电子设备;适当进行体育锻炼,但要避免头部剧烈晃动。
七、特殊人群提示
1.老年人
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常伴有多种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是眼底出血的高危人群。建议定期进行全面体检,包括眼底检查。一旦发现眼底出血,应积极配合治疗,严格按医嘱用药和复查。同时,注意日常生活中的安全,避免跌倒碰撞,防止眼部受伤加重病情。
2.儿童与青少年
儿童与青少年出现眼底出血相对较少,但高度近视的青少年应引起重视。家长要关注孩子视力变化,督促孩子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如保持正确读写姿势、控制用眼时间、增加户外活动等。若孩子出现视力下降、眼前黑影等异常症状,应及时就医检查。由于儿童用药需谨慎,治疗眼底出血的药物使用必须严格遵循医嘱,避免自行用药。
3.孕妇
孕妇身体处于特殊生理状态,若出现眼底出血,可能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等有关。孕期应定期产检,监测血压、尿蛋白等指标。一旦发现眼底出血,应及时告知医生,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尽量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治疗方法。孕妇要注意休息,避免情绪波动,密切关注自身身体变化和胎儿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