哺乳期乳腺癌是怎么回事

一、定义

哺乳期乳腺癌是指发生在哺乳期或产后1年内的乳腺癌,是一种较为特殊类型的乳腺癌,发病率较低,约占所有乳腺癌的1%-5%。

二、临床表现

1.乳房肿块:常表现为乳房内无痛性或伴有轻微疼痛的肿块,肿块质地硬,边界不清,活动度差,与非哺乳期乳腺癌的肿块表现有一定相似性,但由于处于哺乳期,可能容易被忽视或误判为乳汁淤积等情况。例如,患者可能在哺乳过程中发现乳房某一部位有逐渐增大的肿块,经热敷、按摩等处理后不消退。

2.乳头溢液:少数患者可能出现乳头溢液,溢液可为血性、浆液性等。这是因为肿瘤组织侵犯乳腺导管,导致导管内的液体异常分泌排出。

3.乳房皮肤改变:随着病情进展,乳房皮肤可能出现橘皮样改变(皮肤表面凹陷,像橘子皮一样)、红肿等表现,这是由于肿瘤细胞阻塞皮下淋巴管,引起淋巴回流障碍所致。

4.腋窝淋巴结肿大:部分患者可触及腋窝肿大的淋巴结,这是肿瘤细胞转移至腋窝淋巴结引起的。

三、发病相关因素

1.激素变化:哺乳期女性体内激素水平处于动态变化中,高水平的催乳素等激素可能对乳腺上皮细胞有一定的刺激作用,虽然目前具体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但激素环境的改变可能与哺乳期乳腺癌的发生存在一定关联。例如,催乳素可能通过与乳腺细胞上的受体结合,影响细胞的增殖、分化等过程,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促使乳腺上皮细胞发生恶变。

2.哺乳相关因素:哺乳本身一般不是致癌的直接原因,但如果在哺乳期存在乳腺组织的异常增生等基础情况,再加上激素变化等因素,可能增加患病风险。比如,哺乳期乳汁淤积时间过长,乳腺组织反复受到刺激,可能为乳腺癌的发生创造条件。

3.遗传因素:虽然不是主要因素,但家族中有乳腺癌遗传倾向的女性,在哺乳期发生乳腺癌的风险可能相对略高。一些乳腺癌相关的基因突变,如BRCA1、BRCA2基因突变等,会增加患乳腺癌的风险,在哺乳期时这种风险可能也会体现出来。

四、诊断方法

1.临床检查:医生通过乳腺触诊,初步了解乳房肿块的情况,包括肿块的大小、质地、活动度等。同时检查腋窝淋巴结情况。

2.影像学检查

-乳腺超声:是哺乳期乳腺癌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可清晰显示乳腺组织的结构,有助于鉴别肿块是实性还是囊性,以及判断肿块的血供情况等。哺乳期由于乳腺组织密度较高,超声检查可能会受到一定影响,但仍能发现一些异常的肿块回声等表现。

-乳腺X线摄影:在哺乳期一般不优先选择,因为X线对乳腺组织有一定辐射,而且哺乳期乳腺组织致密,X线摄影可能难以清晰显示病变情况,但在非哺乳或断奶后可考虑进行,能发现一些微小的钙化等病变。

-磁共振成像(MRI):对哺乳期乳腺癌的诊断有一定价值,能更清晰地显示乳腺肿块的范围、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尤其是对于多灶性、多中心性病变的检测较为敏感。不过,MRI检查费用相对较高,且检查时间较长。

3.病理活检:是确诊哺乳期乳腺癌的金标准。可通过空心针穿刺活检或手术切除肿块后进行病理检查,明确肿瘤的病理类型、分化程度等,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例如,通过病理检查可以判断是浸润性导管癌、浸润性小叶癌等具体的病理亚型,以及肿瘤细胞的增殖指数等情况。

五、治疗原则

1.手术治疗:手术是哺乳期乳腺癌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根据肿瘤的分期、患者的具体情况等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如乳房象限切除术、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等。手术时需要兼顾哺乳功能的保留问题,但如果肿瘤情况不允许保留哺乳功能,则以根治肿瘤为首要目标。例如,如果肿瘤较大,侵犯范围较广,为了彻底清除肿瘤组织,可能需要进行更广泛的手术切除。

2.化疗:如果术后病理提示肿瘤有高危复发因素,如淋巴结转移、肿瘤分期较晚等,可能需要进行化疗。化疗药物的选择需要考虑到对哺乳期女性以及婴儿的影响,因为化疗药物可能通过乳汁传递给婴儿,所以在化疗期间通常需要暂停哺乳。医生会选择对婴儿影响相对较小的化疗方案。

3.内分泌治疗:如果是激素受体阳性的乳腺癌患者,在完成手术、化疗等治疗后可能需要进行内分泌治疗。但哺乳期女性使用内分泌治疗药物需要谨慎考虑,因为部分药物可能对婴儿产生不良影响,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权衡利弊后决定是否使用及选择合适的药物。

4.靶向治疗:对于HER-2过表达的乳腺癌患者,如果符合靶向治疗指征,可以考虑使用靶向治疗药物。同样,靶向治疗药物在哺乳期的使用需要评估对婴儿的影响,可能需要暂停哺乳并采取合适的替代喂养方式。

六、对母婴的影响及处理

1.对母亲的影响:哺乳期乳腺癌如果不及时治疗,会严重影响母亲的健康,病情进展可能导致生命危险。而且治疗过程中的手术、化疗等都会对母亲的身体造成一定的创伤和负担,如手术可能影响乳房的外观和哺乳功能,化疗可能引起恶心、呕吐、脱发、骨髓抑制等不良反应。

2.对婴儿的影响:母亲在哺乳期接受治疗时,如进行化疗,药物可能通过乳汁进入婴儿体内,对婴儿的生长发育产生不良影响,如影响婴儿的造血系统、免疫系统等。所以在母亲接受化疗等治疗期间,需要停止哺乳,采用人工喂养的方式代替母乳喂养。同时,要注意选择合适的婴儿配方奶粉来保证婴儿的营养供应。

七、预后情况

哺乳期乳腺癌的预后与多种因素有关,如肿瘤的分期、病理类型、治疗是否及时规范等。一般来说,早期发现、早期治疗的哺乳期乳腺癌患者预后相对较好。如果肿瘤处于早期,经过合理的手术、综合治疗后,5年生存率等预后指标可能较为理想。但如果发现较晚,肿瘤分期较晚,伴有淋巴结转移等情况,预后可能相对较差。不过,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哺乳期乳腺癌的治疗效果也在不断提高,总体预后在不断改善。

八、预防建议

1.哺乳期自我监测:哺乳期女性要注意自我监测乳房情况,定期触摸乳房,了解乳房的质地、有无肿块等变化。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如乳房肿块、乳头溢液等,及时就医检查。

2.保持良好的哺乳习惯:避免乳汁淤积,及时排空乳房,可通过按需哺乳、使用吸奶器等方式保证乳汁的正常排出。保持乳腺导管的通畅,减少乳腺组织受到不良刺激的机会。

3.定期体检:即使没有明显症状,哺乳期女性也可以定期进行乳腺的检查,如乳腺超声等,以便早期发现可能存在的乳腺病变。对于有乳腺癌家族史等高危因素的哺乳期女性,更要加强监测和定期体检的频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