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非药物干预措施
1.皮肤护理:避免搔抓皮肤,防止皮肤破损引发继发感染。可用温水轻柔清洁皮肤,水温不宜过高,以32~37℃为宜,清洁后及时涂抹温和、无刺激的保湿霜,保持皮肤湿润,减轻瘙痒感,同时选择宽松、柔软的棉质衣物,减少对皮肤的摩擦刺激。2.环境调节:保持居住环境清洁、舒适,温度维持在22~24℃、湿度40%~60%,避免环境过热或过干加重皮肤瘙痒症状。
二、药物治疗
1.抗组胺药物:可选用第二代抗组胺药物,如西替利嗪等,通过拮抗组胺受体发挥缓解瘙痒的作用,此类药物相对副作用较少,但儿童使用需依据年龄、体重等严格评估用药安全性,避免超剂量使用;成人使用时也需注意药物可能引起的嗜睡等不良反应对日常生活的影响。2.糖皮质激素:对于病情较严重、瘙痒剧烈的患者,可能会考虑使用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等,但需综合患者整体健康状况、肝肾功能等因素,儿童使用糖皮质激素需谨慎权衡疗效与可能的生长发育等方面影响,孕妇使用则需充分评估风险收益比,在医生严格指导下使用。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优先选择安全性相对较高的抗组胺药物,如氯雷他定糖浆等,用药前需精确根据儿童体重计算合适剂量,避免因剂量不当影响疗效或导致不良反应,同时密切观察用药后皮肤瘙痒及身体反应,出现异常及时就医。2.孕妇患者:使用任何药物均需格外谨慎,抗组胺药物及糖皮质激素等的使用需经妇产科医生与皮肤科医生共同评估,充分考虑药物对胎儿的潜在影响,只有在获益明确大于风险时才考虑使用。3.老年患者:因老年患者多存在肝肾功能减退,药物代谢能力下降,使用抗组胺药物或糖皮质激素等时需密切监测肝肾功能,调整药物剂量,关注药物可能引起的头晕、乏力等不良反应对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确保用药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