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息肉是怎么回事

一、肠道息肉的定义

肠道息肉是指肠道黏膜表面突出的赘生物,通俗来讲就是肠道内长出的“肉疙瘩”,可发生在肠道的各个部位,如结肠、直肠等。从病理性质上看,有肿瘤性息肉和非肿瘤性息肉之分,肿瘤性息肉存在癌变风险,非肿瘤性息肉一般较少发生癌变,但也需密切关注。

(一)年龄因素影响

不同年龄段人群肠道息肉的发生情况有所不同。一般来说,随着年龄增长,肠道息肉的发生率有逐渐升高的趋势。在中老年人群中相对更为常见,这可能与肠道黏膜长期受到各种刺激,如炎症刺激、不良生活方式影响等,随着年龄增加而逐渐积累有关。例如,有研究发现,50岁以上人群肠道息肉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年轻人群。

(二)性别差异相关

在肠道息肉的发病上,目前并没有非常显著的性别差异,但在某些特定类型息肉的癌变风险等方面可能会有一些细微差别。不过总体而言,男女在肠道息肉的基本发病机制等方面没有本质性的因性别而产生的巨大差异。

(三)生活方式的作用

1.饮食方面:长期高脂肪、高蛋白、低膳食纤维的饮食结构是肠道息肉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例如,过多摄入红肉(如牛肉、猪肉等)、加工肉类等,会使肠道内环境发生改变,增加肠道黏膜受到不良刺激的机会,从而促进息肉的形成。而长期缺乏新鲜蔬菜、水果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会导致肠道蠕动减慢,粪便在肠道内停留时间延长,肠道黏膜与致癌物质等接触时间增加,也容易引发肠道息肉。

2.吸烟与饮酒:吸烟会使体内产生多种有害化学物质,这些物质会影响肠道的正常生理功能,增加肠道息肉的发生风险。过量饮酒同样会对肠道黏膜造成损伤,刺激肠道黏膜增生,进而促进息肉的形成。

(四)病史相关情况

1.肠道炎症病史:患有慢性肠道炎症,如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肠道黏膜长期处于炎症状态,不断受到炎症因子的刺激,会导致肠道黏膜上皮细胞异常增生,容易引发肠道息肉。例如,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如果病情长期得不到有效控制,肠道息肉的发生率会明显高于正常人群。

2.家族遗传病史:如果家族中有肠道息肉病史,尤其是有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等遗传性息肉病的家族,个体发生肠道息肉的风险会大大增加。因为遗传因素会使个体携带相关的突变基因,导致肠道黏膜上皮细胞的生长调控出现异常,更容易形成息肉。

二、肠道息肉的临床表现

(一)一般无症状情况

很多肠道息肉患者在疾病早期并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往往是在体检做肠镜检查等情况下被发现。这是因为息肉较小时,对肠道的正常功能影响不大,不会引起明显的腹痛、腹泻等不适表现。

(二)有症状时的表现

1.便血: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便血的情况,多表现为大便表面带血,血色鲜红,量一般较少。如果息肉较大,表面发生糜烂、溃疡等情况,可能会出现较大量的便血。但需要注意与其他肠道疾病引起的便血相鉴别,比如痔疮也会引起便血,但痔疮的便血一般多为便后滴血,与肠道息肉的便血表现有一定区别。

2.肠道刺激症状:当息肉较大或数量较多时,可能会引起肠道刺激症状,如腹痛、腹泻、里急后重(总是有排便不尽的感觉)等。例如,结肠部位的较大息肉可能会导致肠道蠕动功能紊乱,引起腹痛、腹泻等表现,患者可能会感觉腹部隐痛,大便次数增多等。

三、肠道息肉的诊断方法

(一)肠镜检查

肠镜检查是诊断肠道息肉最常用、最准确的方法。通过肠镜可以直接观察肠道黏膜的情况,能够清晰地看到肠道内是否有息肉存在,还可以对息肉的大小、形态、部位等进行详细观察,并且可以在肠镜下对息肉进行活检,通过病理检查来明确息肉的性质是肿瘤性还是非肿瘤性,以及是否发生癌变等。

(二)影像学检查

1.钡剂灌肠检查:通过向肠道内注入钡剂,然后进行X线检查,可发现肠道内是否有充盈缺损等情况,从而提示肠道内可能存在息肉,但相对肠镜检查来说,其准确性稍差,一般作为初步筛查的方法,对于较小的息肉可能容易漏诊。

2.CT结肠成像(CTC):利用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对结肠进行成像,能够发现较大的肠道息肉,对于肠道息肉的诊断有一定帮助,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比如对于很小的息肉可能不如肠镜检查敏感。

四、肠道息肉的治疗

(一)内镜下治疗

1.高频电切术:对于较小的有蒂息肉等,可以通过肠镜下高频电切的方法将息肉切除。这种方法创伤小,患者恢复快。在肠镜下将电切圈套器套住息肉根部,通过高频电流产生的热效应将息肉切除,切除后的息肉组织会送病理检查以明确性质。

2.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适用于较大的无蒂息肉或扁平息肉等。通过注射生理盐水等使病变黏膜与下层组织分离,然后用圈套器等将病变黏膜切除。

(二)外科手术治疗

对于一些较大的、基底较宽的息肉,或者内镜下切除困难、怀疑有癌变且已经浸润到深层组织的息肉等情况,可能需要进行外科手术治疗,将部分肠道组织切除。例如,当肠道息肉发生癌变且累及肠壁较深层次时,可能需要做肠段切除术等。

五、肠道息肉的预防

(一)饮食调整

保持合理的饮食结构,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多吃新鲜蔬菜(如芹菜、菠菜、西兰花等)、水果(如苹果、香蕉、橙子等),减少高脂肪、高蛋白、低膳食纤维食物的摄入,避免过多食用红肉和加工肉类等。同时,要注意饮食规律,避免暴饮暴食。

(二)生活方式改变

1.戒烟限酒:尽量戒烟,减少饮酒量,最好能够做到戒烟限酒,以降低肠道息肉的发生风险。

2.适度运动:坚持适量的运动,如散步、慢跑、游泳等,有助于促进肠道蠕动,保持肠道健康,减少肠道息肉的发生。一般建议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

(三)定期体检

对于有肠道息肉家族史、肠道炎症病史等高危人群,应定期进行肠镜检查等相关检查,以便早期发现肠道息肉并及时处理。一般建议40岁以上人群,如果没有肠道相关症状,也可以考虑定期进行肠镜筛查;对于高危人群,可能需要缩短筛查间隔时间,如每3-5年进行一次肠镜检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