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小儿流行性喘憋性肺炎

一、定义

小儿流行性喘憋性肺炎是主要发生于婴幼儿群体的一种具有流行性特征的特殊类型肺炎,多由呼吸道合胞病毒等特定病毒引发,好发于冬春季,以突发高热、剧烈咳嗽、明显喘息及呼吸困难为主要临床特征。

二、病因

1.病原体:主要病原体为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此外,某些副流感病毒等也可能参与发病,该类疾病具有流行性,易在托幼机构等儿童密集场所传播。

2.易感人群:好发于2岁以下婴幼儿,尤其是6月龄内婴儿,因婴幼儿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对病毒的抵御能力较弱。

三、临床表现

1.症状:起病较急,多有突发高热,体温可高达39℃及以上,伴有频繁咳嗽、明显喘息,呼吸急促,可见鼻翼扇动、三凹征(即胸骨上窝、锁骨上窝及肋间隙在吸气时明显凹陷),部分患儿可出现精神萎靡、拒食等表现。

2.体征:听诊可闻及双肺广泛哮鸣音、细湿啰音等,病情严重时可出现呼吸衰竭相关体征,如口唇发绀等。

四、诊断

1.流行病学依据:发病季节为冬春季,有儿童聚集场所的接触史等流行性特点。

2.临床表现:符合突发高热、喘息、呼吸困难等典型表现。

3.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可见白细胞计数正常或降低,淋巴细胞比例相对增高;病原学检查可通过鼻咽拭子等标本进行病毒核酸检测,明确是否为呼吸道合胞病毒等病原体感染。

五、治疗原则

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包括保持呼吸道通畅,可通过吸痰、雾化吸入等方式促进痰液排出;给予氧疗,纠正缺氧状态;密切监测病情变化,防治呼吸衰竭等严重并发症;对于明确病毒感染的患儿,必要时可遵医嘱使用抗病毒药物,但需严格遵循临床诊疗规范。

六、预防措施

1.环境管理: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定期开窗通风,避免儿童长时间处于空气不流通的环境中。

2.避免人群聚集:在疾病流行季节,尽量避免带婴幼儿前往人群密集、空气污浊的场所。

3.手卫生:家长及接触儿童的人员要注意勤洗手,尤其是在接触儿童前、处理食物前等关键环节。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婴幼儿是该病的高发群体,家长需密切关注婴幼儿的呼吸、精神状态等情况,一旦发现婴幼儿出现高热不退、喘息加重、呼吸困难等异常表现,应立即带其就医。同时,家长要了解小儿流行性喘憋性肺炎的相关知识,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在护理过程中要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如保持患儿呼吸道通畅时动作要轻柔等,以保障患儿的健康与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