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状疱疹和单纯性疱疹有什么区别

病原体方面

带状疱疹: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该病毒具有嗜神经性和皮肤性,初次感染常表现为水痘,之后病毒可长期潜伏于脊髓后根神经节或颅神经感觉神经节内,当机体抵抗力下降时,潜伏病毒被激活,沿感觉神经轴索下行至所支配区域的皮肤内复制,产生水疱,同时受累神经发生炎症、坏死,产生神经痛。

单纯性疱疹:主要由单纯疱疹病毒引起,单纯疱疹病毒分为Ⅰ型和Ⅱ型,Ⅰ型主要引起腰以上部位的皮肤、黏膜及器官的感染,如口唇疱疹等;Ⅱ型主要引起腰以下部位,尤其是生殖器部位的感染。病毒可通过直接接触传播,也可经飞沫传播。

临床表现方面

带状疱疹:多发生在身体一侧,沿神经走行呈带状分布的成簇水疱,伴有显著的神经痛。好发于肋间神经、颈神经、三叉神经和腰骶神经支配区域。发疹前可有乏力、低热、食欲缺乏等全身症状,患处皮肤自觉灼热感或神经痛,触之有明显的痛觉敏感,持续1-3天,亦可无前驱症状即发疹。皮损表现为红斑基础上出现簇集性丘疹、水疱,疱液澄清,随后疱液混浊化脓,破溃后糜烂结痂,愈合后可遗留色素沉着或瘢痕。神经痛是带状疱疹的重要特征,可在发疹前或伴随皮疹出现,年龄越大,神经痛越明显,部分患者皮疹消退后仍存在神经痛,称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可持续数月甚至数年。

单纯性疱疹:

-原发性单纯疱疹:多见于无免疫力的儿童,全身症状较明显,可伴有发热、头痛、乏力等。皮肤黏膜交界处出现簇集性小水疱,好发于口唇、鼻周、眼周等部位,初起为红斑,很快变为针头大小的簇集性水疱,疱液清亮,可逐渐混浊,破裂后糜烂、结痂,病程1-2周,可自愈,但易复发。

-复发性单纯疱疹:多见于有免疫力的人群,常在原发感染后1年内复发,诱因多为发热、受凉、日晒、月经、情绪激动、劳累等。好发部位与原发感染相同,皮损特点为簇集性小水疱,一般无全身症状,病程较短,1-2周可自愈。

治疗方面

带状疱疹:治疗原则为抗病毒、止痛、消炎、防治并发症。常用抗病毒药物有阿昔洛韦、伐昔洛韦等,应尽早应用,一般在发疹后24-72小时内开始。止痛药物可选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如布洛芬等)或阿片类药物等。营养神经药物如维生素B1、维生素B12等有助于神经修复。局部治疗以干燥、收敛、预防感染为主,如外用炉甘石洗剂、阿昔洛韦乳膏等。对于重症患者、眼带状疱疹、耳带状疱疹等需及时住院治疗。

单纯性疱疹:

-原发性单纯疱疹:病情较轻者可局部治疗为主,如外用阿昔洛韦乳膏、喷昔洛韦乳膏等;病情较重、伴有全身症状者需口服抗病毒药物,如阿昔洛韦等。

-复发性单纯疱疹:一般局部用药即可,如复发频繁者可口服抗病毒药物进行抑制疗法,减少复发次数。

特殊人群情况

儿童:儿童患带状疱疹相对少见,多因儿童期感染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后潜伏,免疫力低下时发病。儿童患单纯疱疹时,原发性单纯疱疹全身症状可能更明显,应注意加强护理,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搔抓,防止继发感染。由于儿童肝肾功能发育尚未完全,在使用抗病毒药物等治疗时需谨慎,应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合适的药物及剂量。

老年人:老年人患带状疱疹时,神经痛往往更剧烈,且更容易出现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恢复相对较慢。在治疗过程中需密切关注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及疼痛情况,除了规范的抗病毒、止痛等治疗外,还应注意加强营养支持,提高机体抵抗力。老年人患单纯疱疹时,也应积极治疗,预防局部感染加重等情况发生,由于老年人可能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在用药时需考虑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妊娠期女性:妊娠期女性患单纯疱疹需谨慎用药,因为一些抗病毒药物可能对胎儿有影响。原发性疱疹对胎儿可能有一定影响,如导致胎儿畸形等,复发性疱疹在分娩时可能通过产道传染给胎儿,引起新生儿疱疹,新生儿疱疹病情往往较重,死亡率较高。妊娠期女性患带状疱疹时,也需权衡治疗药物对胎儿的影响,采取相对安全的治疗措施。

免疫抑制人群:如艾滋病患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者等,患带状疱疹或单纯疱疹时,病情往往较严重,且容易反复发作,治疗难度较大。需要在积极治疗疱疹的同时,调整免疫抑制相关治疗,增强机体免疫力,控制基础疾病,以促进病情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