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骨骨刺
成因:长期的足底筋膜、跟腱等组织的牵拉刺激,导致跟骨局部骨质增生形成骨刺,刺激周围组织引发疼痛,常见于中老年人,长期站立或行走、体重过重等因素会增加患病风险。
相关研究:有研究表明,约30%的足跟痛患者是由跟骨骨刺引起,通过X线等检查可发现跟骨部位的骨刺影像。
足底筋膜炎
成因:足底筋膜是连接足跟与前足的纤维组织,长期的过度使用、外伤等可导致足底筋膜发生无菌性炎症,常见于运动员、长时间站立工作者等,女性相对男性更易患此病,可能与女性常穿高跟鞋等因素有关。
相关研究:临床统计显示,足底筋膜炎占足跟痛病因的40%左右,患者常表现为晨起时足跟疼痛明显,行走一段时间后可稍缓解,但长时间行走或站立后又加重。
跟腱炎
成因:跟腱是连接小腿肌肉与足跟的肌腱,运动损伤、过度使用等可引发跟腱炎,常见于喜爱运动的人群,如篮球、跑步爱好者等,男性运动爱好者中发病率相对较高。
相关研究:研究发现,跟腱炎在足跟痛病因中占比约10%-15%,患者跟腱部位有压痛,活动跟腱时疼痛加剧。
跟骨滑囊炎
成因:跟骨周围有多个滑囊,起到缓冲、减少摩擦的作用,滑囊受到外伤、感染或长期摩擦等可引发滑囊炎,如长期穿不合适的鞋子,反复摩擦跟骨部位的滑囊,就易导致滑囊炎发生,各年龄段人群均可发病。
相关研究:跟骨滑囊炎约占足跟痛病因的5%-8%,通过体格检查可发现跟骨相应部位的滑囊有肿胀、压痛等表现。
脂肪垫萎缩
成因:跟骨下方的脂肪垫有缓冲震荡的作用,随着年龄增长,脂肪垫会逐渐萎缩,或者因外伤等原因导致脂肪垫损伤萎缩,从而引起足跟疼痛,多见于中老年人,年龄增长是主要因素之一。
相关研究:随着年龄增加,脂肪垫萎缩导致足跟痛的比例逐渐上升,60岁以上人群中因脂肪垫萎缩引起足跟痛的占比可达一定比例,且萎缩的脂肪垫无法像正常时那样有效缓冲压力,使得足跟承受的压力直接作用于跟骨引发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