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全身性水肿的常见原因
(一)心源性水肿
1.机制:主要是右心衰竭引起,因为右心衰竭时,体循环静脉淤血,有效循环血量减少,肾血流量减少,继发性醛固酮增多引起钠水潴留以及静脉压增高使组织液回吸收减少。
2.特点:首先出现于身体低垂部位,比如行走活动后明显,休息后减轻或消失,病情严重者可出现全身性水肿,伴有颈静脉怒张、肝大、静脉压升高等表现。老年人由于心脏功能相对较弱,更容易发生心源性水肿,且随着年龄增长,心脏储备功能下降,一旦发生心功能不全,水肿可能进展较快。
(二)肾源性水肿
1.机制:包括肾炎性水肿和肾病性水肿。肾炎性水肿是由于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而肾小管重吸收功能基本正常,造成“球-管失衡”,导致水钠潴留引起水肿;肾病性水肿主要是由于大量蛋白尿导致血浆蛋白过低,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液体从血管内渗入组织间隙而产生水肿。
2.特点:疾病早期晨间起床时有眼睑与颜面水肿,以后发展为全身性水肿。各年龄段均可发生肾源性水肿,不同年龄的肾脏疾病类型有所差异,儿童常见肾炎等,老年人则可能有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糖尿病肾病等多种肾脏疾病导致水肿。
(三)肝源性水肿
1.机制:主要是肝硬化失代偿期,门静脉高压、低蛋白血症、肝淋巴液回流障碍、继发性醛固酮增多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2.特点:主要表现为腹水,也可首先出现踝部水肿,逐渐向上蔓延,而头面部及上肢常无水肿。有长期肝病病史的人群,如患有乙肝、丙肝等病毒性肝炎后发展为肝硬化的患者,更容易出现肝源性水肿。
(四)营养不良性水肿
1.机制:由于慢性消耗性疾病、长期营养缺乏、蛋白丢失性胃肠病、重度烧伤等导致血浆蛋白减少或维生素B₁缺乏,引起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或淋巴回流受阻,从而产生水肿。
2.特点:水肿从足部开始逐渐蔓延至全身。多见于长期营养不良、饮食摄入不足或有慢性消耗性疾病的人群,比如一些贫困地区长期营养不良的人群,或者患有恶性肿瘤、结核等慢性消耗性疾病的患者。
(五)内分泌代谢性水肿
1.甲状腺功能减退性水肿
-机制:甲状腺素分泌不足,黏多糖在组织间隙沉积,导致黏液性水肿。
-特点:水肿为非凹陷性,多见于颜面及下肢,伴有畏寒、乏力、反应迟钝等甲状腺功能减退表现。各年龄段均可发生,老年人甲状腺功能减退相对常见,且症状可能不典型。
2.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机制:醛固酮分泌增多,导致钠水潴留,血容量增多,引起水肿。
-特点:水肿一般较轻,呈全身性或局限性,常伴有高血压、低血钾等表现。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中青年相对多见。
(六)其他原因引起的全身性水肿
1.黏液性水肿:除甲状腺功能减退性水肿外,某些特殊类型的黏液性水肿也可导致全身性水肿,与自身免疫等因素有关。
2.药物性水肿:某些药物如钙通道阻滞剂(硝苯地平)等可引起水肿,机制可能与药物导致的血管扩张、钠水潴留等有关。
3.特发性水肿:多见于女性,原因不明,可能与内分泌失调有关,水肿特点是周期性发作,与月经周期等有关。
二、全身性水肿的评估与检查
(一)病史采集
1.现病史:了解水肿发生的时间、部位、发展速度、诱因等,比如是突然出现还是逐渐发生,水肿是从下肢还是眼睑开始等。
2.既往史:询问既往有无心、肾、肝、内分泌等系统疾病史,有无营养不良等情况。
3.用药史:了解近期有无使用可能引起水肿的药物。
(二)体格检查
1.一般情况:测量生命体征,包括血压、心率等,观察患者营养状况。
2.水肿检查:检查水肿部位的凹陷性等情况,判断水肿程度。
(三)实验室检查
1.血液检查:包括血常规、肝肾功能、血浆蛋白、甲状腺功能、电解质等检查。例如,肾源性水肿患者可能有肾功能异常、蛋白尿等;肝源性水肿患者可能有肝功能异常、低蛋白血症等;甲状腺功能减退性水肿患者有甲状腺功能减退的相关指标异常等。
2.尿液检查:检查尿常规、尿蛋白定量等,有助于判断肾源性水肿等情况。
(四)影像学检查
1.超声检查:如心脏超声可评估心脏结构和功能,腹部超声可了解肝、胆、胰、脾及肾脏等情况。
2.X线检查:对于心肺疾病等可提供相关信息。
3.CT或MRI检查:必要时可进行,以更详细了解相关器官的情况。
三、全身性水肿的处理原则
(一)针对病因治疗
1.心源性水肿:治疗心力衰竭,改善心脏功能,如使用利尿剂等药物减轻水肿,但具体药物使用需根据患者具体心功能情况由医生判断,同时要积极治疗原发心脏病。
2.肾源性水肿:肾炎性水肿要积极治疗肾炎,控制蛋白尿等;肾病性水肿根据病理类型等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可能涉及使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药物,老年人使用免疫抑制剂等药物时需更密切监测不良反应。
3.肝源性水肿:治疗肝硬化,改善肝功能,如限制钠摄入、使用利尿剂等,对于有腹水的患者可能需要腹腔穿刺放腹水等治疗,长期肝病患者要注意营养支持等。
4.营养不良性水肿:补充营养,纠正低蛋白血症等,给予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等的饮食,必要时肠内或肠外营养支持。
5.内分泌代谢性水肿:甲状腺功能减退性水肿需补充甲状腺素;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则要针对病因治疗,如手术切除醛固酮瘤等。
(二)对症支持治疗
1.限制钠摄入:根据水肿程度适当限制钠盐摄入,一般每日钠盐摄入应控制在一定量,如轻度水肿可控制在2-3g/d,中度水肿1-2g/d,重度水肿<1g/d。
2.使用利尿剂:根据水肿情况选用合适的利尿剂,如噻嗪类利尿剂、袢利尿剂等,但要注意利尿剂的不良反应,如电解质紊乱等,老年人使用利尿剂时更要密切监测血钾等电解质情况。
3.抬高患肢:对于有下肢水肿的患者,休息时适当抬高下肢,促进静脉回流。
总之,全身肿的原因较为复杂,需要综合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等明确病因,然后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不同年龄、不同基础疾病的患者在处理时要充分考虑各自的特点,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