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侧胸膜增厚是什么病
两侧胸膜增厚是一种胸部影像学上可见的表现,通常是由于胸膜受到刺激后发生纤维蛋白沉积和肉芽组织增生而导致胸膜厚度增加。
一、常见病因
1.炎症因素
-结核性胸膜炎:结核分枝杆菌感染胸膜是常见原因之一。在儿童中,若有结核病史,可能因结核杆菌累及胸膜引发炎症,进而导致胸膜增厚。青少年若接触了结核患者,感染结核杆菌后,若未及时有效控制,结核菌侵犯胸膜,引起胸膜的炎症反应,随着病情发展可出现胸膜增厚。成年人中,既往有结核性胸膜炎病史未规范治疗的,也容易出现两侧胸膜增厚情况。例如,有研究表明,约30%的结核性胸膜炎患者会逐渐发展为胸膜增厚。
-细菌性胸膜炎:细菌感染胸膜,如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感染引起胸膜炎,在炎症修复过程中可导致胸膜增厚。对于不同年龄段人群,婴幼儿由于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若发生细菌性肺炎未及时控制,炎症蔓延至胸膜易引发胸膜炎并导致胸膜增厚;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抵抗力弱,发生细菌性胸膜炎后也较易出现胸膜增厚情况。
2.其他因素
-胸部外伤:胸部受到撞击等外伤后,胸膜受损,在修复过程中可出现胸膜增厚。儿童活泼好动,胸部外伤相对较多见,如摔倒时胸部撞击硬物等,可能引发胸膜增厚;成年人因意外事故等导致胸部外伤,也可能出现两侧胸膜增厚。例如,有胸部外伤史的人群中,约15%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胸膜增厚。
-恶性肿瘤侵犯胸膜:如肺癌、乳腺癌等恶性肿瘤转移至胸膜,可刺激胸膜导致胸膜增厚。不同年龄段均可发生,老年人患恶性肿瘤的几率相对较高,若老年人肺部或其他部位恶性肿瘤转移至胸膜,更容易出现两侧胸膜增厚;而儿童相对少见,但也有因先天性肿瘤等情况导致胸膜增厚的可能。
二、临床表现及影响
1.症状表现
-轻度胸膜增厚:可能无明显症状,仅在胸部影像学检查时发现。对于儿童,若胸膜增厚较轻,可能在常规体检胸部X线或CT检查时偶然发现;成年人若因轻度炎症等导致的轻度胸膜增厚,也可能没有自觉症状。
-中度及重度胸膜增厚:可能出现胸闷、气短等症状。活动后气短症状可能加重,儿童若出现中度及重度胸膜增厚,可能影响其生长发育过程中的活动耐力,表现为比同龄儿童更容易疲劳、运动能力下降等;成年人则会明显感觉日常活动受限,如爬楼梯、快走等活动时气短明显。例如,重度胸膜增厚患者在静息状态下也可能有气短表现,影响生活质量。
2.对呼吸功能的影响:胸膜增厚会限制肺的扩张,影响肺的通气和换气功能。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呼吸功能尚未完全成熟,两侧胸膜增厚对其呼吸功能的影响更为显著,可能导致肺通气量下降,影响氧气摄入和二氧化碳排出,进而影响身体各器官的正常发育;成年人随着胸膜增厚程度加重,呼吸功能逐渐减退,可能出现慢性缺氧表现,如口唇发绀等,长期可影响心肺功能,导致心肺功能不全等并发症。
三、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
-胸部X线:是初步筛查的常用方法。可以发现胸膜增厚的大致情况,但对于较轻微的胸膜增厚可能容易漏诊。儿童进行胸部X线检查时,要注意辐射剂量的控制,采用合适的曝光条件;成年人胸部X线检查相对简便,但对于胸膜增厚的细节显示不如CT清晰。
-胸部CT:能更清晰地显示两侧胸膜增厚的程度、范围等情况。对于儿童,胸部CT检查可更精准地评估胸膜增厚对肺部结构的影响;成年人通过胸部CT能明确胸膜增厚是局限性还是弥漫性,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为进一步诊断和治疗提供更详细的信息。例如,胸部CT可发现厚度小于1mm的胸膜增厚情况,而胸部X线较难发现。
四、治疗及预后
1.治疗原则
-针对病因治疗:如果是结核性胸膜炎导致的两侧胸膜增厚,需进行抗结核治疗;若是细菌性胸膜炎引起,应使用敏感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对于恶性肿瘤侵犯胸膜导致的,需根据肿瘤情况进行相应的抗肿瘤治疗,如手术、化疗、放疗等。儿童在治疗时要考虑其特殊的生理特点,抗结核治疗要遵循早期、适量、联合、规律、全程的原则,但药物剂量要根据体重等进行精准计算;成年人则根据具体病因进行个体化的针对性治疗。
-对症支持治疗:对于有胸闷、气短等症状的患者,可进行吸氧等对症支持治疗。儿童吸氧时要选择合适的吸氧方式和流量,避免对儿童呼吸道等造成不良影响;成年人根据缺氧程度调整吸氧流量等。
2.预后情况
-轻度胸膜增厚:经过积极治疗原发病,多数预后较好。儿童经过规范治疗,胸膜增厚可能不再进展甚至有所改善;成年人轻度胸膜增厚在控制病因后,一般对呼吸功能影响较小,预后良好。
-中重度胸膜增厚:预后相对较差。儿童中重度胸膜增厚可能严重影响其呼吸功能和生长发育,需要长期随访和康复治疗;成年人中重度胸膜增厚可能导致慢性呼吸功能不全等严重并发症,影响生活质量,预后相对欠佳,但通过积极治疗原发病和对症支持治疗可改善症状,延缓病情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