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西药类
(一)抗血小板聚集药物
1.阿司匹林:通过抑制血小板的环氧化酶,阻止血栓素A₂的生成,从而抑制血小板聚集。大量研究表明,对于已经发生过心脑血管事件的患者以及存在高危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的人群,阿司匹林可以显著降低再次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一般适用于成年的心脑血管疾病高危人群及患者,但对于有严重胃肠道出血病史、对阿司匹林过敏等人群需谨慎使用,儿童一般不建议使用阿司匹林来通血管相关治疗,因为可能增加瑞氏综合征的风险。
2.氯吡格雷:是一种二磷酸腺苷P2Y12受体拮抗剂,能选择性地抑制二磷酸腺苷(ADP)与血小板受体的结合及继发的ADP介导的糖蛋白GPⅡb/Ⅲa复合物的活化,从而抑制血小板聚集。常用于不能耐受阿司匹林的患者或者与阿司匹林联合用于急性冠脉综合征等情况的治疗。对于有严重肝病、对氯吡格雷过敏等人群要注意,儿童使用氯吡格雷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证据相对有限,需在医生严格评估下使用。
(二)他汀类药物
1.阿托伐他汀:可以降低血浆胆固醇和脂蛋白水平,通过抑制肝脏胆固醇合成过程中的关键酶——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减少胆固醇的合成,同时还具有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作用,能降低斑块破裂的风险,从而有助于通血管。对于合并高脂血症的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患者等适用,但是有严重肝肾功能不全、对阿托伐他汀过敏等人群禁用,儿童使用他汀类药物需非常谨慎,仅在罕见的严重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等特殊情况下,经严格评估后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2.瑞舒伐他汀:作用机制与阿托伐他汀类似,也是通过抑制HMG-CoA还原酶来降低血脂,稳定斑块。适用于高脂血症相关的血管病变预防及治疗等情况,同样有肝肾功能不全等禁忌证,儿童使用需遵循严格的医疗评估。
(三)溶栓药物
1.尿激酶:直接作用于内源性纤维蛋白溶解系统,能催化裂解纤溶酶原成纤溶酶,从而发挥溶栓作用。主要用于急性心肌梗死等急性血栓性疾病的治疗,通过溶解血栓来恢复血管通畅。但是有出血倾向、近期有严重内出血史、脑血管意外史等人群禁用,儿童一般不适用溶栓药物通血管治疗。
2.阿替普酶:是一种重组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能选择性地激活血栓中的纤溶酶原,使之转化为纤溶酶而溶解血栓。在急性心肌梗死、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早期治疗中应用,对于适合的患者能有效开通血管,但有严重的出血倾向、近期有颅内出血等情况禁用,儿童使用也需谨慎评估。
二、中药类
(一)活血化瘀类中药制剂
1.丹参制剂:丹参中的有效成分可以改善血液流变学,降低血液黏度,抑制血小板聚集,增加冠脉血流量等。例如丹参注射液等,常用于冠心病、脑梗死等血管性疾病的辅助治疗。对于孕妇等特殊人群需慎用,因为其活血化瘀作用可能导致出血风险增加等,儿童使用丹参制剂也需要在医生指导下,根据病情谨慎应用。
2.银杏叶制剂:银杏叶提取物具有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清除自由基等作用。可以用于改善脑血管循环,对于脑供血不足等情况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但是有出血倾向者、对银杏叶过敏者慎用,儿童使用银杏叶制剂的安全性研究相对有限,需遵医嘱。
3.通心络胶囊:由多种中药组成,具有益气活血、通络止痛的功效。可以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发展,对于冠心病等血管疾病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孕妇禁用,有出血倾向者慎用,儿童用药需严格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