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新生儿溶血

一、什么是新生儿溶血

新生儿溶血是指因母婴血型不合,母亲的血型抗体通过胎盘进入胎儿血液循环,与胎儿红细胞发生抗原抗体反应,导致胎儿、新生儿红细胞破坏而引起的同族免疫性疾病。

二、新生儿溶血的分类

根据发病时间的不同,可分为ABO血型不合溶血病和Rh血型不合溶血病。

1.ABO血型不合溶血病

母亲为O型,胎儿(或新生儿)为A型或B型。第一胎可发病,分娩次数越多,发病率越高,且一次比一次严重。

2.Rh血型不合溶血病

母亲为Rh阴性,胎儿(或新生儿)为Rh阳性。通常在第二胎以后发病,临床表现比ABO血型不合溶血病重。

三、新生儿溶血的症状

大多数Rh溶血病和少数ABO溶血病在出生后即可出现黄疸,但少数Rh溶血病在出生后3~6周才出现。溶血病患儿黄疸出现早,一般在出生后24小时内出现黄疸,并迅速加重。黄疸可累及四肢及手足心,手心发黄,常伴有贫血、肝脾肿大,严重者可出现胆红素脑病,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

四、新生儿溶血的检查

1.血型检查

母亲和新生儿的血型检查,有助于诊断。

2.抗体效价测定

检测母亲血清中IgG抗体的效价,有助于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

3.其他检查

如胆红素测定、肝功能检查等,可了解黄疸的程度和肝脏功能情况。

五、新生儿溶血的治疗

1.光照疗法

是降低血清胆红素简单而有效的方法。

2.药物治疗

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可抑制溶血反应,减少胆红素脑病的发生。

3.换血疗法

若出现胆红素脑病,需进行换血疗法,以换出致敏红细胞和胆红素,防止胆红素脑病的发生。

4.其他治疗

根据病情需要,可给予纠酸、保肝、退黄等治疗。

六、新生儿溶血的预防

1.产前检查

夫妇双方若有血型不合,应在产前进行血清学检查,了解抗体效价,以便及时采取干预措施。

2.提前分娩

Rh阴性孕妇既往有死胎、流产史,本次妊娠Rh抗体效价由低升至1:32或1:64以上者,或抗D效价大于1:16时,可考虑提前分娩,以减轻胎儿宫内溶血。

3.新生儿处理

新生儿出生后,应密切观察黄疸出现时间及程度,及时进行胆红素测定,以便早期诊断和治疗。

七、特殊人群提示

1.Rh阴性孕妇

若丈夫为Rh阳性,应在产前进行抗D免疫球蛋白的预防注射,以减少Rh溶血病的发生。

2.早产儿

早产儿由于肝功能不完善,胆红素代谢能力差,更容易发生新生儿溶血,应密切观察黄疸情况,及时治疗。

3.胆红素脑病患儿

胆红素脑病是新生儿溶血最严重的并发症,幸存者常有后遗症,需积极治疗,预防胆红素脑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