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麻痹的症状
一、前驱期症状
1.全身症状:小儿麻痹前驱期多有发热,体温可在38-39℃左右,伴有全身不适、食欲减退、咽痛、咳嗽、流涕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或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便秘等消化道症状。一般持续1-4天,如果病情不发展,可就此痊愈,进入无瘫痪期。
2.神经症状:部分患儿可出现烦躁不安、易激惹等神经精神方面的表现,但此时症状相对较轻且不典型。
二、瘫痪前期症状
1.发热:前驱期热退后数天,体温再次上升,呈双峰热型。
2.神经系统症状
-脑膜刺激征:患儿可出现头痛、呕吐,颈部强直,克氏征、布氏征阳性等脑膜刺激征表现。
-神经根痛:患儿可诉四肢、腰背肌肉疼痛,活动或变换体位时加重,体检时可发现肌肉有明显触痛,婴幼儿表现为拒绝他人抚抱。
-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可有皮肤潮红、多汗、烦躁不安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表现。此期一般持续3-5天。
三、瘫痪期症状
瘫痪期是小儿麻痹最具特征性的阶段,根据瘫痪的部位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脊髓型瘫痪:最为常见。表现为弛缓性瘫痪,多见于下肢,其次为上肢。瘫痪肌群分布不对称,远近端肌群受累程度不同,近端大肌群常较远端小肌群瘫痪出现得早且重。肌张力减低,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2.延髓型瘫痪:又称球麻痹,较为严重。可累及延髓的呼吸中枢、心血管中枢及脑神经运动核。表现为呼吸浅表、节律不规则,如呼吸肌瘫痪可出现呼吸困难;吞咽困难,声音嘶哑;脑神经麻痹可出现面神经麻痹、眼球运动障碍等。
3.脑型瘫痪:较少见。表现为高热、烦躁不安、惊厥、昏迷等,可伴有上运动神经元瘫痪的表现,如腱反射亢进、病理反射阳性等。
4.混合型瘫痪:同时存在上述两种或两种以上类型的瘫痪,临床上以脊髓型合并延髓型瘫痪较为常见。
四、恢复期症状
瘫痪后1-2周,瘫痪肌群开始恢复,一般从肢体远端小肌肉开始,逐渐向近端大肌肉进展,肌力逐渐恢复。轻症患儿1-3个月可恢复,重症患儿则需要较长时间,有的可留有肌肉萎缩、肢体畸形等后遗症。
五、后遗症期症状
瘫痪6个月后仍未恢复的肌肉,因长期废用可导致肌肉萎缩、关节畸形、肢体挛缩等后遗症。常见的畸形有足下垂、足内翻或外翻、脊柱侧弯等,严重影响患儿的运动功能和生活质量。
小儿麻痹的症状在不同年龄、性别等因素上可能有一定差异,比如婴幼儿由于不会准确表达自身不适,可能在前驱期更易被忽视相关消化道或呼吸道症状;而年龄稍大的儿童可能能更明确表述疼痛等症状。对于有小儿麻痹相关症状的患儿,应及时就医进行诊断和治疗,早期的康复干预对于改善预后也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