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抽动症的病因及中医治疗

一、小儿抽动症的病因

(一)遗传因素

研究表明,小儿抽动症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性。若家族中有抽动症患者,子代患病风险较普通人群有所升高。相关遗传学研究发现,某些基因的突变或多态性与小儿抽动症的发病相关,遗传因素通过影响神经递质的代谢、神经环路的调控等多个环节,增加了小儿发生抽动症的可能性。

(二)神经生化因素

1.多巴胺系统异常:多巴胺是与小儿抽动症发病密切相关的神经递质。脑内多巴胺代谢失衡,尤其是纹状体部位多巴胺功能亢进,可能导致抽动症状的出现。例如,有研究发现抽动症患儿脑内多巴胺受体密度及活性发生改变,使得基底节等区域的神经调控异常,引发不自主的运动抽动和发声抽动等表现。

2.其他神经递质:去甲肾上腺素、5-羟色胺等神经递质的失衡也可能参与小儿抽动症的发病过程。如5-羟色胺功能不足时,可能影响神经的兴奋性调节,与抽动症的症状产生有关。

(三)心理因素

儿童在成长过程中若面临较大的心理压力,如家庭环境不和谐(父母关系紧张、家庭教养方式不当等)、学习负担过重、受到强烈的精神刺激等,可能诱发或加重抽动症状。心理因素通过影响患儿的神经内分泌调节,干扰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从而导致抽动症的发生或发展。例如,长期处于紧张焦虑状态的儿童,其体内应激相关的激素分泌改变,进而影响神经递质的平衡,促使抽动症状出现。

(四)环境因素

1.感染因素:某些病毒感染可能与小儿抽动症的发病有关。例如,链球菌感染后可引发自身免疫反应,产生的抗体可能与脑神经组织发生交叉反应,影响神经功能,导致抽动症样表现。有研究发现,在链球菌感染流行季节,抽动症的发病率可能有所升高。

2.围生期因素:早产、难产、新生儿窒息等围生期不良事件可能影响小儿神经系统的发育,使中枢神经系统在结构和功能上存在潜在的异常,增加了日后发生抽动症的风险。

二、小儿抽动症的中医治疗

(一)辨证论治

1.肝风内动证

-表现:患儿多有不自主的快速抽动,突发突止、程度较重,常伴有烦躁易怒、面红目赤、舌红苔黄、脉弦数等表现。

-治法:清肝泻火,熄风镇惊。常用方剂如天麻钩藤饮加减,方中天麻、钩藤平肝熄风;石决明重镇潜阳;栀子、黄芩清肝泻火;牛膝引血下行等,以达到平肝熄风、清热泻火的作用。该证型多见于抽动症状较为明显、情绪易激动的患儿,在治疗时需根据患儿具体的症状轻重、兼症等进行药物剂量的调整,同时要关注患儿的情绪状态,引导患儿保持情绪稳定,避免过度激动加重肝风内动的情况。

2.痰火扰神证

-表现:抽动频繁,喉中痰鸣,伴有胸闷烦躁、口渴喜饮、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等。

-治法:清热化痰,熄风安神。可选用黄连温胆汤加减,方中黄连清热泻火,半夏、陈皮、茯苓健脾化痰,胆南星清热化痰,竹茹清胆和胃,枳实理气,甘草调和诸药等。此证型患儿往往有痰热内蕴的表现,在治疗中要注意调节患儿的饮食,避免食用辛辣、油腻、甘甜厚味之品,以防加重痰火,同时关注患儿的痰液情况,鼓励患儿适当多饮水,促进痰液排出。

3.脾虚肝旺证

-表现:抽动症状较轻,时作时止,伴有面色萎黄、神疲乏力、食欲不振、大便溏薄、舌淡苔白或腻、脉弦缓等。

-治法:健脾平肝,熄风化痰。常用归脾汤合黄连温胆汤加减,归脾汤补益心脾,黄连温胆汤清热化痰,二者合用起到健脾平肝、熄风化痰的作用。该证型患儿多存在脾胃虚弱的基础,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调理脾胃功能,饮食上应给予易于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避免暴饮暴食,可适当增加健脾的食物如山药、薏米等的摄入。

(二)针灸治疗

1.体针:选取太冲、太溪、风池、合谷等穴位。太冲为肝经原穴,可平肝熄风;太溪为肾经原穴,能滋阴补肾;风池祛风通络;合谷祛风解表、通络止痛。根据患儿的不同证型和具体症状,对穴位进行适当的补泻操作。例如,肝风内动证可采用泻法,以加强清肝泻火、熄风的作用;脾虚肝旺证则可采用补泻兼施的方法,健脾平肝。针灸治疗时要注意小儿皮肤娇嫩,进针手法要轻柔,避免患儿产生恐惧心理,同时要确保针刺部位的清洁,防止感染。

2.耳穴压豆:选取肝、肾、皮质下、神门等耳穴。通过按压耳穴,起到调节脏腑功能、平肝熄风等作用。操作时用王不留行籽贴压耳穴,让患儿或家长每天按时按压,以达到持续刺激的效果。耳穴压豆对于小儿来说较为安全、舒适,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抽动症状,但需要长期坚持操作,家长要协助患儿正确进行耳穴按压,注意保持耳穴部位的清洁干燥,避免感染。

(三)推拿疗法

1.平肝熄风推拿手法:常用推攒竹、推坎宫、揉太阳、清肝经等手法。推攒竹从两眉中间推至前发际;推坎宫从眉心向两侧眉梢分推;揉太阳以拇指或中指揉按太阳穴;清肝经从患儿食指指尖推向指根。这些手法具有平肝熄风的作用,可缓解患儿抽动症状,操作时手法要轻柔、均匀、持久,以患儿皮肤微微潮红为度,根据患儿的耐受程度调整力度,在小儿推拿过程中要注意环境温度适宜,避免小儿着凉,同时要观察小儿的反应,如有不适及时停止操作。

2.健脾和胃推拿手法:对于脾虚肝旺证的患儿,可采用补脾经、揉板门、推四横纹、揉中脘等手法。补脾经是从患儿拇指指尖推向指根;揉板门用拇指揉按大鱼际平面;推四横纹是用拇指桡侧缘从食指横纹推向小指横纹;揉中脘是用手掌或指腹揉按上腹部中脘穴部位。这些手法能起到健脾和胃的作用,改善患儿脾虚的状态,从而辅助缓解抽动症状,操作时同样要注意手法轻柔,根据小儿的体质和病情调整推拿的强度和时间,推拿后要注意给小儿保暖,避免腹部着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