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生痔疮怎么回事

产后生痔疮的原因

产后生痔疮主要与以下因素相关:

腹压增加:女性怀孕时,增大的子宫会压迫盆腔静脉,使静脉回流受阻。产后,子宫对盆腔静脉的压迫虽有所缓解,但孕期长期腹压增高的影响仍持续存在,且产后产妇往往需要长时间卧床休息,胃肠蠕动减慢,容易发生便秘,而便秘时用力排便会进一步增加腹压,导致肛管周围静脉丛淤血、扩张,从而引发痔疮。例如,有研究发现,孕期腹压升高是产后痔疮发生的重要诱发因素之一。

盆底组织变化:妊娠和分娩过程会对盆底肌肉和筋膜造成一定程度的损伤,使得盆底支持结构减弱。正常情况下,盆底组织对肛管直肠起到支撑作用,当盆底组织受损后,肛管直肠的位置和形态发生改变,静脉丛容易瘀血扩张形成痔疮。特别是经阴道分娩的产妇,这种盆底组织的损伤相对更为明显,发生痔疮的风险也相应增加。

激素变化:孕期体内激素水平会发生变化,尤其是孕激素水平升高,会使血管扩张、松弛。产后激素水平逐渐恢复,但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仍然存在血管相对松弛的状态,加上前面提到的腹压增加等因素,容易促使痔疮的形成。

产后痔疮的表现

便血:通常为便后滴血或厕纸上有鲜血,严重时可能呈喷射状出血。这是因为排便时痔核表面的黏膜受损,导致血管破裂出血。

疼痛:当痔核发生嵌顿、血栓形成或炎症时,会出现明显疼痛。尤其是血栓性外痔,疼痛往往较为剧烈,患者坐立不安。

痔核脱出:初期痔核可在排便时脱出,便后可自行回纳;病情加重后,痔核脱出后需用手推回甚至无法回纳。

产后痔疮的预防与护理

饮食调整:产后应注意合理饮食,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蔬菜(芹菜、菠菜等)、水果(香蕉、苹果等)、全麦面食等,以促进胃肠蠕动,预防便秘。同时,要适量饮水,保持肠道湿润。例如,每天保证摄入足够的水分,使大便保持柔软通畅。

保持肛门清洁:产后要注意保持肛门局部清洁卫生,每次便后用温水清洗肛门,避免粪便残留刺激肛门周围组织。可以使用温水坐浴,每天1-2次,每次15-20分钟,有助于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缓解不适症状。

避免久坐久站:产后不要长时间卧床或久坐久站,应适当进行活动,如在床上做一些简单的肢体运动,或在身体允许的情况下短时间散步等,促进盆腔血液循环,减少痔疮发生的风险。

养成良好排便习惯:定时排便,避免排便时久蹲看书、玩手机等。如果发生便秘,不要强行用力排便,可以通过调整饮食、使用缓泻剂(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尤其哺乳期要注意药物对婴儿的影响)等方法来解决。

对于产后有痔疮的女性,要密切关注痔疮的症状变化。如果症状较轻,通过上述护理措施多可得到缓解;如果症状严重,如疼痛剧烈、出血不止、痔核频繁脱出且难以回纳等,应及时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相应的治疗,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如局部药物治疗等,但会充分考虑到产后哺乳期的特殊情况,以确保母婴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