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光照疗法
1.原理:通过光照使胆红素发生结构变化,转变为水溶性异构体,从而易于从胆汁和尿液中排出。
2.适用情况:大多数新生儿黄疸可采用此方法,尤其是血清总胆红素水平达到一定程度的患儿,对于足月儿血清总胆红素>221μmol/L(12.9mg/dl),早产儿体重1500g者>171μmol/L(10mg/dl),体重1200g者>153μmol/L(8.5mg/dl)时可考虑光照疗法。
3.实施方式:采用单面光或双面光照射,让患儿裸露皮肤,眼部用黑色眼罩保护,会阴部用尿布遮盖,进行持续或间断照射,根据患儿情况调整光照时间等参数。
二、换血疗法
1.原理:通过更换患儿血液,去除胆红素、抗体和致敏红细胞等,降低血清胆红素浓度,防止核黄疸的发生。
2.适用情况:当患儿出现以下情况时考虑换血疗法,如新生儿溶血病时,出生时脐血血红蛋白<120g/L,伴水肿、肝脾肿大、心力衰竭;血清总胆红素已达到342μmol/L(20mg/dl)以上;已有早期核黄疸表现者。
3.实施要点:换血前需做好充分准备,包括血液的选择、换血设备的准备等,换血过程中要密切监测患儿生命体征等。
三、药物治疗
1.酶诱导剂:如苯巴比妥,可诱导肝细胞微粒体增加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生成,增加未结合胆红素与葡萄糖醛酸结合的能力,使血清胆红素降低。对于早产儿、低体重儿等特殊人群,使用时需谨慎评估,因为其肝肾功能发育不完善,要考虑药物代谢情况。
2.白蛋白:可与胆红素结合,减少游离胆红素,防止胆红素脑病的发生。对于有低蛋白血症等情况的患儿可能更适用,使用时要注意白蛋白的剂量和适应证等。
四、支持治疗
1.保暖:维持患儿体温在36.5-37.5℃,因为低体温会影响胆红素与白蛋白的结合等过程,对于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良好的保暖有助于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利于黄疸的处理。
2.保证营养供给:提供充足的热量和水分,维持患儿血糖正常,因为低血糖会影响胆红素代谢相关酶的活性等,从而影响黄疸的消退,对于新生儿要确保喂养得当,保证营养摄入。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早产儿:由于其肝脏代谢功能更不完善,黄疸处理需更加谨慎,光照疗法时要注意光照强度和时间的调整,药物使用时要严格根据体重等计算剂量,密切监测胆红素水平和其他生命体征,因为早产儿发生胆红素脑病的风险相对更高。
2.低体重儿:同样面临肝脏代谢能力弱等问题,在选择治疗方法时要综合评估,换血疗法的适应证把握要更严格,保暖和营养供给要格外精细,以保障患儿安全度过黄疸期。
3.有基础疾病的患儿:如患有感染性疾病等的儿童,黄疸治疗时要同时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因为基础疾病会影响胆红素代谢,例如感染可能导致肝细胞功能受损,进一步影响胆红素的处理,所以要在治疗黄疸的同时控制感染等基础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