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妄想性障碍?

妄想性障碍是一组病因未明的精神病,多发病于青壮年,常有感知、思维、情感、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和精神活动的不协调。一般无意识障碍和明显的智能障碍,有的病人在疾病过程中可出现认知功能损害。病程多迁延,呈反复加重或恶化,但部分病人可保持痊愈或基本痊愈状态。

妄想性障碍的病因尚不清楚,可能与遗传、神经生物学、心理社会因素等有关。研究表明,妄想性障碍患者的亲属中,妄想性障碍的发生率较一般人群高。此外,神经影像学研究发现,妄想性障碍患者的额叶、颞叶等部位存在结构和功能异常。心理社会因素也可能在妄想性障碍的发生中起一定作用,如童年期的不良经历、生活应激事件等。

妄想性障碍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妄想、幻觉、情感障碍、意志行为障碍等。妄想是最常见的症状,内容多为被害、嫉妒、钟情、夸大、疑病等。幻觉较少见,多为幻听。情感障碍可表现为情感平淡、情感不协调等。意志行为障碍可表现为退缩、懒散、社交退缩等。

妄想性障碍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和精神检查。诊断需要排除其他精神疾病,如精神分裂症、情感性精神障碍等。

妄想性障碍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药物治疗主要使用抗精神病药物,如氯丙嗪、奋乃静、氟哌啶醇等。心理治疗主要包括支持性心理治疗、认知行为治疗等。

妄想性障碍的预后因人而异,部分病人可保持痊愈或基本痊愈状态,部分病人可出现病情反复或加重。预防妄想性障碍的发生需要注意心理健康,避免长期的精神紧张和压力,及时处理生活中的应激事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