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屈光不正
1.近视:
-成因:长时间近距离用眼等导致眼轴变长,平行光线聚焦在视网膜前,引起视物模糊。青少年是高发人群,长期的课业负担、电子产品使用等易引发近视。例如,一项针对青少年的研究发现,每天使用电子产品超过2小时的学生,近视发生率明显高于使用时间短的学生。
-影响因素:年龄方面,青少年身体处于发育阶段,眼的调节能力较强,更易因不良用眼习惯引发近视;生活方式上,缺乏户外活动会增加近视发生风险;有近视家族史的人群,遗传因素使其近视概率高于无家族史者。
2.远视:
-成因:眼球前后径过短,平行光线聚焦在视网膜后,导致视物模糊。儿童常见,婴幼儿眼球尚未发育成熟,多为生理性远视,随着年龄增长逐渐降低。
-影响因素:年龄越小,生理性远视可能性越大;对于有远视的儿童,若不及时矫正,可能影响视觉发育,导致立体视等功能异常;部分患有某些全身性疾病的儿童,可能影响眼的发育,加重远视程度。
3.散光:
-成因:角膜或晶状体表面不平整,使进入眼内的光线不能聚焦在同一焦点,引起视物模糊。可由先天因素或眼部疾病、外伤等后天因素导致。
-影响因素:先天遗传因素可能使个体容易出现散光;眼部外伤等后天因素会改变角膜或晶状体的形态,从而引发散光;不同年龄人群都可能发生散光,青少年若眼部受到外伤,散光风险会增加。
二、眼部疾病
1.白内障:
-成因:晶状体混浊导致。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多见于50岁以上人群,随着年龄增长,晶状体逐渐老化混浊;此外,外伤、辐射、某些全身性疾病(如糖尿病)等也可引发白内障。
-影响因素:年龄是重要因素,老年人晶状体代谢功能下降,易发生混浊;糖尿病患者长期高血糖状态会影响晶状体代谢,加速白内障形成;长期接触紫外线等辐射的人群,如户外工作者,白内障发病风险较高。
2.青光眼:
-成因:病理性眼压升高导致视神经受损、视野缺损,进而出现视物模糊。分为原发性、继发性、先天性等类型。原发性青光眼多见于40岁以上人群,与眼压调节异常、遗传等因素有关;继发性青光眼可由眼部其他疾病、全身疾病等引起;先天性青光眼与胚胎发育异常有关。
-影响因素:年龄方面,中老年人群原发性青光眼发病率较高;有青光眼家族史的人群遗传易感性增加;高度近视患者患青光眼的风险高于正常视力人群;糖尿病患者并发青光眼的概率也相对较高。
3.角膜炎:
-成因:感染、外伤、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导致角膜炎症,引起视物模糊。感染性角膜炎可由细菌、病毒、真菌等病原体感染引起;外伤导致角膜上皮受损,易引发感染性角膜炎;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等可能累及角膜,引发角膜炎。
-影响因素:不同年龄均可发病,儿童可能因玩耍时眼部受伤或感染病原体引发角膜炎;老年人身体抵抗力下降,易发生感染性角膜炎;长期佩戴隐形眼镜的人群,若不注意卫生,角膜炎发病风险增加;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人群,角膜炎复发或发病概率较高。
4.视网膜病变: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成因:糖尿病患者长期高血糖导致视网膜血管受损,引起视网膜病变,出现视物模糊等症状。
-影响因素:糖尿病病程越长,血糖控制越差,发生视网膜病变的风险越高;青少年糖尿病患者若血糖控制不佳,也可能较早出现视网膜病变;妊娠糖尿病患者产后也有发生视网膜病变的可能。
-视网膜脱离:
-成因:视网膜神经上皮层与色素上皮层分离导致。多由视网膜裂孔、玻璃体牵拉等引起,高度近视、眼外伤等是常见诱因。
-影响因素:高度近视患者视网膜较脆弱,易出现裂孔,从而增加视网膜脱离风险;眼外伤人群直接受到外力冲击,视网膜脱离风险升高;老年人玻璃体液化、收缩,也可能引发视网膜脱离。
三、其他原因
1.干眼症:
-成因:泪液分泌不足、泪液蒸发过多或泪液成分异常导致眼表干燥,引起视物模糊、眼干涩等症状。长期使用电子产品、处于空调环境、某些全身性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服用某些药物(如抗组胺药)等都可能引发干眼症。
-影响因素:年龄方面,老年人泪液分泌功能下降,干眼症发生率较高;长期佩戴隐形眼镜的人群,会影响泪膜稳定性,增加干眼症风险;从事长时间用眼工作的人群,如程序员、文案工作者等,干眼症发病风险增加;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人群,干眼症发病率高于正常人群。
2.全身性疾病:
-糖尿病:
-成因:高血糖状态影响眼部神经及血管,可引起视网膜病变、白内障等,导致视物模糊。
-影响因素:糖尿病病程长且血糖控制不佳的患者,并发症发生风险高;妊娠糖尿病患者产后若血糖未恢复正常,也可能出现眼部并发症;不同年龄段糖尿病患者,若血糖控制不良,都可能出现视物模糊等眼部表现。
-高血压:
-成因:血压升高可导致视网膜血管病变,引起视物模糊。长期高血压控制不佳,会使视网膜小动脉发生硬化、痉挛等改变,影响视网膜血液供应。
-影响因素:年龄较大的高血压患者,血管弹性下降,更易出现视网膜血管病变;血压波动较大的患者,眼部血管受到的影响更明显;合并其他心血管疾病的高血压患者,眼部并发症发生风险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