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4小时尿量少于0.1ml/kg为无尿
二、原因
1.入量不足
液体摄入不足,如饮水过少或禁食等。
经胃肠道或皮肤丢失过多,如呕吐、腹泻、出汗等。
2.肾前性因素
心功能不全或周围循环衰竭,导致肾脏灌注不足。
过敏、中毒等引起的血管内凝血,导致肾血管收缩。
3.肾实质性因素
各种原因引起的急性肾小管坏死,如肾缺血、肾毒性药物等。
慢性肾脏疾病,如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等。
4.肾后性因素
尿路梗阻,如结石、肿瘤、前列腺增生等。
三、治疗
1.去除病因
积极治疗原发病,如控制感染、纠正休克等。
解除尿路梗阻,如手术治疗结石、前列腺增生等。
2.液体补充
根据患者的脱水程度和心功能情况,给予适当的液体补充。
对于心功能不全或周围循环衰竭的患者,应缓慢补液,避免加重心脏负担。
3.药物治疗
如利尿剂、血管活性药物等,需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使用。
注意药物的剂量和不良反应。
4.透析治疗
对于严重的肾功能衰竭,如急性肾小管坏死、尿毒症等,可能需要进行透析治疗,包括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
四、特殊人群
1.儿童
儿童无尿的原因可能与成人不同,如先天性泌尿系统畸形、肾小球疾病等。
在治疗过程中,应注意药物的剂量选择和不良反应监测。
对于低龄儿童,应避免使用某些药物,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等。
2.老年人
老年人的肾功能可能逐渐减退,对药物的代谢和排泄能力也下降。
在治疗无尿时,应根据肾功能调整药物剂量,并密切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
同时,要注意老年人的基础疾病和合并用药情况,避免药物相互作用。
五、护理原则
1.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包括生命体征、尿量、尿液颜色等。
2.记录出入量,保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
3.给予营养支持,根据患者的情况选择合适的营养途径。
4.注意皮肤护理,预防压疮的发生。
5.做好心理护理,关心患者的情绪变化,提供心理支持。
总之,小儿无尿是一种严重的情况,需要及时就医,明确病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在治疗过程中,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治疗方案,同时给予精心的护理,以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