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炎和鼻窦炎的区别

一、定义

1.鼻炎:指鼻腔黏膜的炎症,主要由病毒、细菌、过敏原等引起,导致鼻腔黏膜出现肿胀、充血等症状。

2.鼻窦炎:是鼻窦黏膜的炎症性疾病,常因细菌、病毒或真菌感染引发,鼻窦包括上颌窦、筛窦、额窦和蝶窦,炎症可累及一个或多个鼻窦。

二、病因

1.鼻炎

感染因素:如病毒感染,常见的有鼻病毒、冠状病毒等,是急性鼻炎的主要病因。

过敏因素:接触花粉、尘螨、动物皮屑等过敏原,免疫系统过度反应,引发过敏性鼻炎。

环境因素:长期处于污染环境,如工厂废气、汽车尾气等,刺激鼻腔黏膜。

2.鼻窦炎

感染:细菌感染常见,如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多继发于上呼吸道感染。

鼻腔结构异常:鼻中隔偏曲、鼻息肉等,影响鼻窦的通气引流,易引发鼻窦炎。

免疫力低下:长期劳累、营养不良等导致免疫力下降,易受病原体侵袭。

三、症状

1.鼻炎

鼻塞:程度不一,可为间歇性或持续性。

流涕:清水样涕多见于过敏性鼻炎,黏液性涕常见于慢性鼻炎。

鼻痒、打喷嚏:过敏性鼻炎患者鼻痒明显,常连续打喷嚏。

2.鼻窦炎

鼻塞:多为持续性,程度较重。

流涕:多为脓性鼻涕,量较多。

头痛:不同鼻窦发炎引起的头痛部位和特点不同,如额窦炎多为前额部疼痛,上颌窦炎多为面颊部疼痛。

嗅觉减退:炎症影响嗅区黏膜,导致嗅觉下降。

四、检查方法

1.鼻炎

鼻内镜检查:可直接观察鼻腔黏膜的颜色、肿胀情况等。

过敏原检测:对于过敏性鼻炎患者,通过皮肤点刺试验或血清特异性IgE检测,明确过敏原。

2.鼻窦炎

鼻内镜检查:能清晰看到鼻窦开口处有无脓性分泌物等。

鼻窦CT:是诊断鼻窦炎的重要方法,可清楚显示鼻窦内病变情况,如黏膜增厚、窦腔积液等。

五、治疗方法

1.鼻炎

药物治疗:抗组胺药如氯雷他定,可缓解鼻痒、打喷嚏等症状;鼻用糖皮质激素如布地奈德鼻喷雾剂,减轻鼻腔炎症。

鼻腔冲洗:使用生理盐水冲洗鼻腔,清除鼻腔分泌物和过敏原。

2.鼻窦炎

药物治疗:抗生素如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用于控制细菌感染;鼻用糖皮质激素如糠酸莫米松鼻喷雾剂,减轻鼻窦黏膜炎症;黏液促排剂如桉柠蒎肠溶软胶囊,促进鼻窦分泌物排出。

手术治疗:对于药物治疗无效或存在鼻腔结构异常的患者,可考虑鼻窦手术,改善鼻窦通气引流。

六、特殊人群提示

1.儿童

儿童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易患鼻炎和鼻窦炎。家长要注意孩子的个人卫生,勤洗手,减少接触过敏原和病原体的机会。

用药需谨慎,严格遵医嘱,避免使用成人药物。儿童鼻窦炎治疗时间相对较长,家长要有耐心,督促孩子按时用药。

2.孕妇

孕期由于激素水平变化,鼻炎和鼻窦炎发病率可能增加。尽量避免使用药物,可采用鼻腔冲洗等非药物方法缓解症状。

若必须用药,应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药物,切不可自行用药。

3.老年人

老年人多伴有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用药时要注意药物间的相互作用。

增强体质,适当运动,保持鼻腔清洁,有助于预防鼻炎和鼻窦炎。

七、生活方式建议

1.保持鼻腔清洁:无论鼻炎还是鼻窦炎患者,都可定期用生理盐水冲洗鼻腔。

2.避免过敏原:过敏性鼻炎患者要了解自己的过敏原,尽量避免接触,如花粉季减少外出,保持室内清洁,定期清洗床上用品等。

3.加强锻炼:提高身体免疫力,有助于预防疾病发生,如慢跑、游泳等运动。

4.注意保暖:避免着凉,减少上呼吸道感染的机会,降低鼻炎和鼻窦炎的发病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