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状疱疹具有传染性
1.传播机制:带状疱疹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再激活引起。当人体初次感染该病毒时,表现为水痘,感染恢复后,病毒可潜伏在脊髓后根神经节或颅神经感觉神经节内。当机体免疫力下降时,病毒被激活,沿神经纤维移行至皮肤,使受侵犯的神经和皮肤产生强烈炎症。带状疱疹患者的水疱疱液中含有大量病毒,可通过直接接触疱液或间接接触被疱液污染的物品,如毛巾、衣物等传播给他人。另外,呼吸道飞沫也可能成为传播途径,尤其是在相对密闭、通风不良的环境中。
2.易感人群:未患过水痘且未接种过水痘疫苗的人群对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普遍易感。儿童、老年人、免疫力低下人群(如艾滋病患者、接受器官移植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者等)更容易被感染。儿童感染后通常表现为水痘,而成人感染后则可能表现为带状疱疹。对于有慢性疾病(如糖尿病、慢性肾病、心血管疾病等)的患者,由于其本身免疫力相对较弱,感染风险也相对较高。
3.传染性的强弱及持续时间:带状疱疹在出疹前12天至疱疹结痂期间均具有传染性。在水疱明显、疱液较多时传染性相对较强,随着水疱逐渐干涸、结痂,传染性逐渐减弱,当水疱完全结痂后,通常认为不具有传染性。
二、预防措施
1.疫苗接种:接种水痘疫苗是预防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最有效的措施。对于儿童,建议按照国家免疫规划程序接种2剂次水痘疫苗,可有效降低水痘及日后带状疱疹的发病风险。对于成年人,尤其是50岁及以上人群,可接种带状疱疹疫苗,能显著降低带状疱疹的发病风险,以及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等并发症的发生。
2.日常防护: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避免与带状疱疹患者的水疱疱液直接接触,尽量不共用毛巾、衣物等个人物品。在带状疱疹患者出疹期间,尽量保持环境通风良好,减少与他人的近距离接触,尤其是易感人群。若家中有带状疱疹患者,应适当隔离,避免儿童、老年人等易感人群与其密切接触。
3.增强免疫力: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助于增强免疫力,从而降低感染风险。均衡饮食,摄入富含维生素、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的食物;适度运动,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每晚78小时为宜;避免精神压力过大,学会通过适当方式缓解压力,如冥想、瑜伽等。
三、治疗药物
1.抗病毒药物:阿昔洛韦、伐昔洛韦。此类药物可抑制病毒DNA多聚酶,从而抑制病毒复制,减轻症状,缩短病程。
2.止痛药物:对乙酰氨基酚,可缓解轻至中度疼痛。
四、特殊人群提示
1.儿童:儿童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善,更容易感染水痘带状疱疹病毒。若儿童接触了带状疱疹患者,应密切观察是否出现发热、皮疹等症状。一旦怀疑感染,需及时就医,避免病情延误。由于儿童用药较为特殊,家长切勿自行给孩子用药,需严格遵医嘱。同时,患病儿童应居家隔离,避免传染给其他儿童。
2.老年人:老年人免疫力随着年龄增长而下降,患带状疱疹后更容易出现严重并发症,如带状疱疹后神经痛,严重影响生活质量。老年人若发现身体出现带状分布的皮疹、疼痛等症状,应尽快就医。在治疗期间,要注意休息,避免劳累,饮食上适当增加营养,促进身体恢复。
3.孕妇:孕妇感染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可能对胎儿造成严重影响,如导致胎儿畸形、早产、流产等。若孕妇接触了带状疱疹患者,应及时告知医生,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评估风险,并采取相应措施。孕妇在日常生活中要尽量避免接触带状疱疹患者,加强自我防护。
4.免疫力低下人群:如艾滋病患者、接受器官移植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者等,由于自身免疫力较差,感染带状疱疹病毒后病情可能更为严重,且治疗相对困难。这类人群应尽量避免前往人员密集场所,注意个人卫生,严格遵医嘱服药,定期复查,以维持机体免疫力稳定。一旦出现疑似带状疱疹症状,需立即就医,积极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