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拉黑便是怎么回事

一、突然拉黑便的原因

1.上消化道出血:这是拉黑便较为常见的原因。当食管、胃、十二指肠等部位出血时,血液在肠道内经过一系列化学反应,血红蛋白中的铁与肠道内的硫化物结合形成硫化铁,从而使粪便变黑。常见疾病如胃溃疡,其发病率在不同年龄段均有分布,中老年人因胃黏膜退行性变、合并多种基础疾病等因素更为高发。生活方式上,长期大量饮酒、过度劳累、精神压力大等易诱发胃溃疡导致出血。十二指肠溃疡好发于青壮年,多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有关,若不注意饮食卫生,常吃生冷食物等增加感染风险。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多发生在有肝硬化病史的患者身上,肝硬化导致门静脉高压,引起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当曲张静脉破裂就会出现大量出血,表现为拉黑便甚至呕血。

2.饮食因素:食用大量动物血,如猪血、鸭血等,其中的铁元素在肠道内经过消化吸收过程,可使粪便变黑。大量食用黑色食物,像黑芝麻、黑豆等,也可能导致粪便颜色改变。此外,服用某些药物也会引起拉黑便,如铋剂,常用于治疗胃肠道疾病,服用后可使粪便变黑,但这种黑便通常无光泽,停药后粪便颜色可恢复正常。

3.下消化道疾病:虽然相对少见,但结肠、直肠等部位的出血,在肠道停留时间较长时,也可能导致黑便。如结肠息肉,在各个年龄段均可发生,随着年龄增长发病率有所增加。长期高脂肪、低纤维饮食的人群易患结肠息肉,当息肉表面糜烂、出血时可出现黑便。直肠癌多见于中老年人,除拉黑便外,还可能伴有排便习惯改变、大便形状变细等症状,有家族遗传病史、长期吸烟等是其高危因素。

二、突然拉黑便的检查项目

1.粪便检查:包括粪便潜血试验,该试验可检测粪便中是否存在肉眼不可见的少量血液,是筛查消化道出血的常用方法。若潜血试验阳性,提示可能有消化道出血,但需进一步检查明确出血部位和原因。同时,粪便的常规性状检查也有意义,如观察粪便的质地、有无黏液等,有助于判断肠道是否存在炎症等其他病变。

2.胃肠镜检查:胃镜可直接观察食管、胃和十二指肠的内部情况,能清晰发现溃疡、肿瘤、出血点等病变,是诊断上消化道出血病因的重要手段。对于有上腹部不适、疼痛等症状或高度怀疑上消化道病变导致拉黑便的患者,胃镜检查尤为重要。肠镜则用于检查结肠和直肠,可发现结肠息肉、直肠癌等下消化道病变,对于粪便潜血阳性且排除上消化道出血或伴有排便习惯改变等下消化道症状的患者,肠镜检查必不可少。

3.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可了解患者是否存在贫血及贫血的程度,长期慢性消化道出血可导致缺铁性贫血。肝肾功能检查对于判断是否因肝脏疾病(如肝硬化导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或肾脏疾病影响凝血功能而引起出血有一定帮助。凝血功能检查能评估患者的凝血状态,若凝血机制异常,也可能导致消化道出血。

三、突然拉黑便的治疗方法

1.针对病因治疗:若是上消化道出血,由胃溃疡引起,可使用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它能抑制胃酸分泌,促进溃疡愈合,减少出血风险。对于十二指肠溃疡伴有Hp感染的患者,需采用根除Hp的治疗方案,通常包括质子泵抑制剂(如兰索拉唑)、铋剂和抗生素联合使用。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可使用生长抑素及其类似物如奥曲肽,能减少内脏血流,降低门静脉压力,从而达到止血目的。对于下消化道疾病,结肠息肉可通过内镜下切除,若为直肠癌,则需根据病情采取手术、化疗、放疗等综合治疗。

2.支持治疗:包括卧床休息,保持呼吸道通畅,避免呕血时血液吸入引起窒息。对于出血量大导致休克的患者,需及时补充血容量,可通过静脉输注生理盐水、胶体液等,维持患者的生命体征稳定。

四、不同人群的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出现拉黑便情况需格外重视,因其表述能力有限,家长要仔细观察孩子的伴随症状,如有无哭闹、腹痛、食欲不振等。若怀疑是饮食因素导致,应立即调整饮食,避免食用可能引起黑便的食物。同时,儿童用药需谨慎,应严格遵循医嘱,避免自行给孩子使用可能影响凝血功能或对胃肠道有刺激的药物。因为儿童胃肠道黏膜娇嫩,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对较高。

2.孕妇:孕妇拉黑便可能与孕期生理变化及饮食有关。孕期由于激素水平改变,胃肠道蠕动减慢,容易出现便秘,若同时食用较多含铁食物,可能导致黑便。但也需警惕消化道出血,因其不仅影响孕妇自身健康,还可能对胎儿发育造成不良影响。孕妇出现拉黑便应及时就医,在进行检查和治疗时,要告知医生自己的怀孕情况,避免进行有辐射或对胎儿有潜在危害的检查和药物治疗。

3.老年人:老年人多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服用的药物种类也较多,某些药物可能导致消化道出血引起拉黑便。若老年人出现拉黑便,要详细告知医生自己的病史和用药情况。同时,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贫血耐受性差,一旦因消化道出血导致贫血,更易出现头晕、乏力、心慌等症状,甚至诱发心脑血管疾病。所以,老年人拉黑便要及时就医,积极治疗。此外,在饮食上,应避免食用过于粗糙、坚硬的食物,以免损伤消化道黏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