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便是怎么回事

一、黑便的定义

黑便又称柏油样便,是指粪便呈现黑色或棕黑色,且质地黏稠,形似柏油。这主要是因为上消化道出血后,血红蛋白中的铁与肠道内的硫化物结合形成硫化铁,从而使粪便颜色改变。

二、黑便的常见原因

1.上消化道疾病

消化性溃疡: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是常见病因。溃疡侵蚀周围血管,导致出血,血液进入肠道后经一系列变化形成黑便。研究显示,约50%60%的消化性溃疡患者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出血,其中部分可表现为黑便。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常见于肝硬化患者,由于门静脉高压导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曲张静脉破裂出血量大且急,易出现黑便,严重时可伴有呕血。

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多由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酒精、应激等因素引起胃黏膜糜烂出血,进而出现黑便。

2.下消化道疾病

小肠疾病:如小肠肿瘤、肠结核、克罗恩病等,病变累及肠道血管,引起出血,当出血量较少且在肠道停留时间较长时,可出现黑便。

右半结肠疾病:右半结肠癌、结肠息肉等,也可能导致黑便,但相对上消化道疾病引起的黑便,发生率较低。

3.全身性疾病

血液系统疾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血病等,由于凝血功能障碍,全身多个部位可出现出血倾向,包括消化道,从而引起黑便。

其他:如尿毒症患者,体内毒素堆积影响凝血功能,也可能导致消化道出血出现黑便。

三、黑便的检查项目

1.实验室检查

粪便潜血试验:可检测粪便中是否存在肉眼不可见的少量血液,是筛查消化道出血的常用方法。若结果为阳性,提示可能有消化道出血。

血常规:了解血红蛋白、血小板等指标,评估出血对血液系统的影响,判断是否存在贫血及贫血程度,同时观察血小板数量及形态,辅助判断凝血功能。

凝血功能检查:检测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等指标,评估患者的凝血状态,有助于查找全身性疾病导致黑便的原因。

2.影像学检查

胃镜:可直接观察食管、胃和十二指肠的病变,如溃疡、肿瘤、炎症等,对于上消化道出血病因的诊断准确率高,是诊断上消化道疾病引起黑便的重要方法。

结肠镜:用于检查结肠和直肠的病变,对下消化道疾病导致黑便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小肠镜:当怀疑小肠病变引起黑便,而胃镜和结肠镜检查未发现异常时,可考虑小肠镜检查,有助于明确小肠疾病。

腹部CT:可了解腹部脏器的形态、结构,对发现腹部肿瘤、肠道占位性病变等有一定帮助。

3.其他检查

胶囊内镜:患者吞服胶囊内镜后,可对整个消化道进行无创性检查,适用于小肠疾病的筛查,但不能进行活检。

四、黑便的治疗方法

1.一般治疗

卧床休息,保持呼吸道通畅,避免呕血时血液吸入引起窒息。

禁食,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决定禁食时间,待出血停止后逐渐恢复饮食。

2.药物治疗

抑酸药:如奥美拉唑、兰索拉唑,可抑制胃酸分泌,提高胃内pH值,有利于血小板聚集及凝血,促进止血。

生长抑素及其类似物:如奥曲肽,可减少内脏血流量,降低门静脉压力,从而达到止血目的,常用于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治疗。

3.手术治疗

对于药物治疗无效的消化道大出血,如消化性溃疡出血经内科治疗仍持续出血、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反复发生等情况,可考虑手术治疗,切除病变部位或进行血管结扎等操作。

4.内镜治疗

针对上消化道出血,可在内镜下进行止血治疗,如喷洒止血药物、注射硬化剂、套扎曲张静脉等,具有创伤小、止血效果确切等优点。

五、不同人群黑便的注意事项

1.儿童

儿童出现黑便,家长应高度重视,及时就医。儿童消化道发育尚未完善,黑便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如肠套叠、Meckel憩室等特殊疾病。在检查过程中,尽量选择对儿童创伤小的检查方法,如超声等,必要时再考虑胃镜、结肠镜等有创检查。

用药需谨慎,严格遵循儿科用药原则,避免使用对儿童肝肾功能有损害的药物。

2.老年人

老年人常伴有多种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且多服用多种药物,某些药物可能导致消化道出血出现黑便,如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药物等。若老年人出现黑便,应详细告知医生所服用的药物,以便医生判断病因。

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对失血的耐受性较差,一旦出现黑便,应尽快就医,积极治疗,同时密切监测生命体征。

3.孕妇

孕妇出现黑便,首先要排除饮食因素,如食用动物血、肝脏等。若排除饮食因素,需考虑是否存在消化道疾病,由于孕妇用药受限,检查和治疗需权衡利弊。尽量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检查方法,如超声检查。

治疗过程中,用药需谨慎,遵循妇产科医生的建议,避免使用可能对胎儿发育有不良影响的药物。

4.生活方式影响及建议

长期大量饮酒者,酒精可刺激胃黏膜,增加消化道出血风险,导致黑便。建议戒酒或减少饮酒量。

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的人群,如因病情需要必须服用,可同时服用胃黏膜保护剂,以降低消化道出血的发生风险。

保持规律的饮食和作息习惯,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有助于维持胃肠道正常功能,减少黑便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