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甾体类抗炎药有哪些

一、非甾体类抗炎药种类

1.水杨酸类:阿司匹林是该类的代表药物,通过抑制花生四烯酸代谢中的环氧化酶(COX)的活性,从而减少前列腺素(PG)、前列环素(PGI)的合成,发挥解热、镇痛、抗炎作用。在临床上,可用于缓解轻至中度疼痛,像头痛、牙痛、神经痛等,还能用于抗血栓形成,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2.丙酸类:布洛芬应用广泛,它同样作用于COX,减少PG合成。布洛芬具有解热、镇痛、抗炎功效,能有效缓解类风湿性关节炎、骨性关节炎以及其他非类风湿性关节炎。其对胃肠道的不良反应相对较小,安全性较高,常用于儿童普通感冒或流行性感冒引起的发热。萘普生也属于此类,作用机制与布洛芬相似,抗炎、解热、镇痛效果显著,可用于缓解各种轻、中度疼痛,如痛经、肌肉痛、关节痛等,对风湿性和类风湿性关节炎有较好疗效。

3.乙酸类:双氯芬酸能抑制COX1和COX2的活性,减少PG合成。在临床中常用于缓解类风湿关节炎、骨性关节炎、脊柱关节病等各种关节炎的关节肿痛症状,也可用于治疗非关节性的各种软组织风湿性疼痛。吲哚美辛属于强效的非甾体抗炎药,通过抑制COX,减少PG合成,进而减轻炎症反应。主要用于缓解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的疼痛和炎症,但因其不良反应较多,现已较少作为一线用药。

4.昔康类:吡罗昔康抑制COX活性,减少PG合成,具有长效的抗炎、镇痛和解热作用。可用于缓解各种关节炎及软组织病变的疼痛和肿胀。美洛昔康对COX2具有较高的选择性抑制作用,相对传统非甾体抗炎药,胃肠道不良反应较少。适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和骨性关节炎的症状治疗。

5.选择性COX2抑制剂:塞来昔布高度选择性抑制COX2,减少炎症部位PG的合成,发挥抗炎、镇痛作用。在临床上用于缓解骨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症状和体征,还可用于家族性腺瘤息肉病的辅助治疗。依托考昔同样为选择性COX2抑制剂,能有效减轻炎症和疼痛,用于治疗骨关节炎急性期和慢性期的症状和体征,以及急性痛风性关节炎。

二、特殊人群提示

1.儿童:儿童身体各器官功能尚未发育完全,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需格外谨慎。部分药物如阿司匹林可能会诱发瑞氏综合征,这是一种罕见但严重的疾病,主要影响儿童的肝脏和神经系统,所以不建议儿童使用阿司匹林。对于其他非甾体类抗炎药,也应严格遵循医嘱,以确保用药安全。儿童用药时,要优先选择对乙酰氨基酚这类相对安全的药物来缓解发热和疼痛症状,只有在必要时才考虑使用其他非甾体类抗炎药。

2.老年人:老年人的肝肾功能有所减退,药物代谢和排泄能力下降,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更容易发生不良反应,如胃肠道出血、肾功能损害等。在使用该类药物时,应从小剂量开始,密切监测肝肾功能、血常规等指标。同时,老年人往往合并多种慢性疾病,正在服用多种药物,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避免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

3.孕妇及哺乳期妇女:孕期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可能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尤其是在妊娠晚期,可导致胎儿动脉导管过早关闭,引起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等严重后果。哺乳期妇女使用该类药物,药物可能通过乳汁传递给婴儿,对婴儿造成潜在危害。因此,孕妇及哺乳期妇女应尽量避免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若必须使用,需在医生的指导下权衡利弊后谨慎选择。

4.有特定病史人群:有胃肠道溃疡、出血病史的患者,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会增加胃肠道穿孔、出血的风险,应慎用。若必须使用,可同时使用胃黏膜保护剂等药物进行预防。有肝肾功能不全病史的患者,药物代谢和排泄受到影响,可能导致药物在体内蓄积,加重肝肾功能损害,使用时需调整剂量或更换药物,并定期监测肝肾功能。对非甾体类抗炎药过敏者,绝对禁止使用相关药物,以免发生严重过敏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