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意识状态表现
临终前三天老人多持续深度昏睡状态,对外界的声音、疼痛等刺激基本无明显反应,呼之不应,即便给予强烈刺激(如用力按压眶上神经等),也仅能出现极微弱的躲避或肢体回缩等动作,意识水平极度低下。
二、生命体征变化
1.体温:常出现体温调节功能紊乱,体温偏低,多低于36℃,且难以通过保暖等措施有效提升,这与机体代谢极度减缓、循环功能减弱等因素相关。
2.心率与呼吸:心率可能变得不规则,可出现心跳减慢或加快且节律不整的情况;呼吸也会变得浅快、深慢不等,甚至出现呼吸暂停与喘气样呼吸交替的现象,这是因为心脏和呼吸中枢功能逐渐衰竭所致。
3.血压:血压波动明显,多呈现进行性下降趋势,可能低于正常范围,提示循环系统功能严重减退。
三、身体机能表现
肌肉张力显著下降,肢体松软无力,难以保持正常体位,可能出现肢体下垂、肌肉松弛等表现;同时,二便失禁情况较为常见,因肠道和膀胱的括约肌功能丧失,无法控制排便和排尿。
四、神经系统表现
瞳孔对光反射明显迟钝或消失,眼球固定,对光线刺激无反应;吞咽反射、咳嗽反射等逐渐消失,进一步提示神经系统功能衰竭。
五、其他伴随症状
皮肤色泽改变,多呈现苍白、灰暗或发绀等表现,提示末梢循环极差;可能伴有口唇干燥、皮肤弹性丧失等脱水表现,这与机体代谢降低、摄入减少等因素有关。同时,可能出现代谢性酸中毒相关表现,如呼吸深快等,但整体机体代偿能力已极弱。对于有基础病史的老人,如原本有心血管疾病,可能会出现心前区不适等表现,但因整体状态衰弱,症状可能不典型且难以有效缓解。在护理特殊人群(如老人)时,需注重轻柔照护,保持环境安静舒适,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给予人文关怀,尽量提升其临终舒适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