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可能的成因
1.虫咬性皮炎:蚊虫、蠓、臭虫等昆虫叮咬或其毒汁刺激可引发,表现为红色风团样丘疹,中央常可见虫咬痕迹,因昆虫唾液等物质引发局部过敏与炎症反应致瘙痒剧烈,不同昆虫叮咬表现可能有差异,如蚊子叮咬多为单个散在红包。
2.接触性皮炎:皮肤接触化妆品、金属饰品、植物等外源性物质后,在接触部位或非接触部位出现炎症,呈现红斑、丘疹、水疱等,接触物刺激引发免疫反应致瘙痒,接触史对诊断关键。
3.湿疹:由内外多种因素致真皮浅层及表皮炎症,急性期以丘疱疹为主伴渗出倾向,慢性期苔藓样变,易反复,红疙瘩形态多样,瘙痒贯穿各期,内部环境与外部刺激共同作用发病。
二、缓解与处理要点
1.物理缓解:可使用冷毛巾或冰袋冷敷,每次15-20分钟、每天数次,减轻瘙痒与肿胀,儿童冷敷时需留意温度与时长,避免冻伤,因儿童皮肤薄嫩耐受力弱。
2.外用制剂选择:无渗出皮疹可用炉甘石洗剂,起收敛、止痒作用;有渗出时先以3%硼酸溶液湿敷;瘙痒严重可短期用弱效糖皮质激素乳膏如氢化可的松乳膏,但儿童、面部等薄嫩部位慎用,防止长期使用致不良反应。
3.行为干预:强调避免搔抓,搔抓致皮肤破损,增加炎症与感染风险,儿童需约束搔抓,可通过修剪指甲等方式,老年人皮肤屏障弱,搔抓更易损伤皮肤。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皮肤娇嫩、敏感,优先选温和非药物干预,如冷敷、炉甘石洗剂等,防止过度搔抓致皮肤破损感染,家长需密切观察皮疹变化,症状不缓解或加重及时就医,儿童对药物耐受与成人不同,需谨慎用药。
2.孕妇:用药需谨慎,先避可疑致敏物,可冷敷缓解瘙痒,需用药时在医生指导下选对胎儿影响小的药物,因孕妇生理特殊,不当用药危及胎儿健康。
3.老年人:皮肤屏障功能减退、多干燥,除防搔抓外,保持皮肤清洁湿润,适当用保湿剂,瘙痒严重就医,医生评估选合适疗法,关注基础疾病对皮肤影响,如糖尿病患者瘙痒可能与血糖控制相关,需兼顾基础病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