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立即就医确认
进一步检测:人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测定阳性后,需尽快前往正规医疗机构进行确证试验,如免疫印迹试验等,以明确是否真的感染人免疫缺陷病毒(HIV)。因为初筛试验可能会有假阳性情况,确证试验是诊断HIV感染的金标准。不同年龄人群在检测时流程基本一致,但儿童由于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全等特点,可能需要更谨慎地进行样本采集等操作。对于有高危性行为等病史的人群,更应重视阳性结果的进一步确认。
2.评估病情阶段
临床分期:如果确证感染HIV,医生会根据患者的CD4⁺T淋巴细胞计数和病毒载量等指标进行临床分期。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免疫系统与成人不同,CD4⁺T淋巴细胞计数的正常范围也与成人有差异,需要依据儿童特定的参考范围来评估病情。例如,婴儿出生后6个月内,由于从母体获得抗体,CD4⁺T淋巴细胞计数可能会有波动;而随着年龄增长,会逐渐接近成人的正常范围,但感染HIV后儿童病情进展可能相对较快等情况需要关注。不同生活方式的感染者,如是否有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方式,也会影响病情的发展和治疗效果的评估。
3.开始抗病毒治疗
治疗时机:一旦确认为HIV感染,符合治疗指征的患者应尽早开始抗病毒治疗。对于儿童患者,根据其年龄、体重等情况选择合适的抗病毒治疗方案,因为儿童在药物代谢、生长发育等方面与成人不同,需要特别考虑药物对儿童生长的影响等因素。不同生活方式的感染者在治疗过程中也需要注意调整生活方式,比如有吸烟习惯的患者在治疗期间应尽量戒烟,以减少对肺部等器官的不良影响,提高治疗效果。
4.定期监测随访
监测指标:患者需要定期监测CD4⁺T淋巴细胞计数、病毒载量、肝肾功能等指标。对于儿童患者,除了上述指标外,还需要监测生长发育指标,如身高、体重等,因为抗病毒治疗药物可能会对儿童的生长发育产生一定影响。不同病史的患者在监测时可能需要关注与既往病史相关的指标,例如有基础肝脏疾病的患者更要密切监测肝功能指标。在随访过程中,医生会根据监测结果调整治疗方案,以确保患者的病情得到良好控制。
5.关注心理健康
心理支持:HIV感染患者往往会面临较大的心理压力,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患者都可能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对于儿童患者,家长也需要关注孩子的心理状态,给予心理支持。医护人员应提供心理咨询等服务,帮助患者树立正确的疾病认知,积极面对治疗和生活。不同生活方式的感染者可能因为自身的生活习惯等因素影响心理状态,比如长期独居的感染者可能更容易出现孤独、抑郁等情绪,需要更多的心理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