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免疫缺陷病毒抗体 HIV检测

人免疫缺陷病毒抗体(HIV)检测

一、检测方法及原理

1.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原理:利用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原理,将HIV抗原包被在固相载体上,加入待检血清样本,若样本中存在HIV抗体,则会与包被抗原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再加入酶标记的二抗与复合物结合,通过加入酶底物显色,根据显色程度判断是否存在HIV抗体。

-意义:是初筛HIV抗体常用的方法,敏感性较高,但存在一定假阳性和假阴性可能,一般作为HIV感染的初步筛查手段。

2.快速检测试验(胶体金或胶体硒法)

-原理:以胶体金或胶体硒为标记物,当样本中的HIV抗体与固定在试纸条上的抗原结合后,会沿着试纸条移动,与相应的标记物结合形成可见的色带,从而判断是否存在HIV抗体。

-意义:操作简便、快速,可在15-30分钟内出结果,常用于现场快速筛查,如医疗机构急诊、疾控中心等场所,但结果需结合临床进一步确认。

二、检测的临床意义

1.诊断HIV感染

-若HIV抗体检测呈阳性,结合流行病学史(如不洁性行为、输入未经检测的血液或血制品等)、临床表现等,基本可诊断为HIV感染。但需进一步进行确证试验,如免疫印迹试验(WB)来确认。

-对于婴儿,由于母体抗体的存在,不能仅依靠抗体检测诊断婴儿HIV感染,需进行核酸检测等方法辅助诊断。

2.监测疾病进展

-通过定期检测HIV抗体以及监测CD4⁺T淋巴细胞计数等指标,可了解患者免疫系统受损情况,评估疾病进展阶段,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例如,当CD4⁺T淋巴细胞计数持续下降时,提示患者免疫功能逐渐恶化,需要及时调整治疗策略。

三、不同人群检测注意事项

1.成年人

-对于有高危行为(如无保护的同性或异性性行为、多个性伴侣、共用注射器吸毒等)的成年人,应主动进行HIV检测。在检测前应充分了解检测的意义和流程,检测后要正确对待检测结果,如有阳性结果应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进一步确诊和治疗。

-对于因其他疾病就诊需要手术、输血等的成年人,也应常规进行HIV检测,以便及时发现潜在的HIV感染情况,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防止疾病传播。

2.孕妇

-所有孕妇在孕期都应进行HIV检测,这是母婴阻断的关键步骤。若孕妇HIV抗体检测呈阳性,需及时进行抗病毒治疗,同时对新生儿采取预防性用药等措施,降低母婴传播的风险。因为HIV可通过胎盘、分娩过程或母乳喂养传播给胎儿或婴儿,早期发现并干预可显著降低母婴传播率。

3.婴儿

-对于可能暴露于HIV的婴儿,如母亲为HIV感染者的婴儿,由于存在母体抗体干扰,一般在出生后6周内采集血样进行HIV核酸检测,18月龄后再进行抗体检测以明确是否感染。在检测过程中要注意采血操作的规范性,避免样本污染等情况影响检测结果。

四、检测的质量控制

1.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

-实验室应定期进行室内质控,包括使用已知阳性和阴性的质控品进行检测,确保检测系统的稳定性和准确性。例如,每天或每次检测时都要同时运行质控品,当质控结果不符合要求时,不能发出检测报告,需查找原因并进行纠正。

-定期参加外部质量评价活动,与其他实验室进行比对,以评估本实验室HIV抗体检测的水平,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改进。

2.检测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在样本采集时,要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确保样本采集量足够、样本标识正确等。例如,血液样本采集后要及时送检,避免样本长时间放置导致样本变质影响检测结果。

-在检测过程中,要严格按照试剂说明书进行操作,包括加样量、反应时间、显色判断等步骤,任何步骤的偏差都可能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