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尽快就医确认病情
人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测定阳性后,应立即前往正规医院感染科或传染病专科就诊。医生会进一步进行确证试验等相关检查来明确是否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以及病情处于何种阶段。例如通过免疫印迹试验等确证试验来确诊,同时还会检查CD4⁺T淋巴细胞计数、病毒载量等指标,以全面评估患者的免疫状态和病毒复制情况。不同年龄阶段的患者,医生在诊断和后续治疗方案制定上会有所不同,儿童患者需要特别关注其生长发育等受影响情况;对于有基础疾病的患者,要综合考虑基础疾病与HIV感染的相互影响。
二、开始抗病毒治疗
一旦确诊为HIV感染,符合治疗指征的患者应尽早开始抗病毒治疗。目前有多种抗病毒药物组合方案,常用的有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非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蛋白酶抑制剂等。抗病毒治疗可以抑制病毒复制,重建或维持免疫功能,降低艾滋病相关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延长患者生存时间,提高生活质量。对于儿童患者,会根据儿童的体重、年龄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抗病毒药物剂型和剂量,同时密切监测儿童的生长发育指标;对于孕妇患者,抗病毒治疗还需考虑对胎儿的影响,以降低母婴传播的风险。
三、定期随访监测
患者需要定期到医院进行随访监测。监测指标包括CD4⁺T淋巴细胞计数、病毒载量、肝肾功能等。通过定期监测可以评估抗病毒治疗的效果,及时发现药物不良反应等情况。例如,若CD4⁺T淋巴细胞计数逐渐上升,病毒载量持续下降,说明抗病毒治疗有效;若出现肝肾功能异常等不良反应,医生会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的患者随访监测的频率可能会有所差异,比如生活方式不健康、有其他合并症的患者可能需要更频繁的监测。对于特殊人群如老年人,要关注其肝肾功能减退等情况对药物代谢的影响,调整监测和治疗方案时要更加谨慎。
四、注意生活方式调整
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生活方式的调整。保持良好的营养状况,均衡饮食,保证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以维持机体的免疫功能。适当进行适度的运动,如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散步、瑜伽等运动方式,但要避免过度劳累。同时,要避免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对于儿童患者,家长要帮助其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保证充足的睡眠,鼓励其进行适合年龄的活动;对于孕妇患者,要遵循医生的建议,合理调整生活方式,确保自身和胎儿的健康。此外,患者要避免将病毒传播给他人,避免无保护的性行为,不共用注射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