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车脚腿肿是什么原因

一、生理性因素

(一)血液回流受阻

原因:坐车时长时间保持坐位,下肢处于下垂位置,腿部静脉回流阻力增大。尤其是对于一些本身静脉瓣功能正常的人,长时间坐姿使下肢静脉血回流速度减慢,血液淤积在下肢静脉中,导致静脉压力升高,液体渗出到组织间隙引起脚腿肿。例如,正常人久坐后,腿部静脉回流比站立时虽然减慢,但仍可通过自身的生理调节维持平衡,但如果久坐时间过长,超过了身体的调节能力,就会出现肿。

影响因素:年龄方面,中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血管弹性下降,静脉瓣功能可能出现一定程度的退化,相对年轻人更容易出现坐车脚腿肿;生活方式上,平时缺乏运动的人,腿部肌肉泵功能较弱,对静脉回流的助力较小,久坐后更易发生脚腿肿;性别差异一般不明显,但女性在月经周期等特殊时期,激素水平变化可能影响体液分布,也可能增加坐车脚腿肿的发生风险;病史方面,如果没有基础的血管或心脏等疾病,单纯因久坐导致的生理性脚腿肿,一般无基础病史影响。

(二)体液重新分布

原因:坐车时身体处于相对固定的姿势,体液在身体内的分布会发生变化。由于重力作用,下肢静脉回心血量减少,身体会通过体液的重新分布来调节,但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有部分体液积聚在下肢组织间隙。比如,人体在站立时,下肢体液相对较多,而坐位时,身体上部的体液相对增多,下肢相对减少,但如果久坐后,身体还未完全适应这种体液重新分布,就可能出现下肢脚腿肿。

影响因素:年龄越大,身体对体液重新分布的调节能力越弱,越容易出现坐车脚腿肿;生活方式中,饮水情况也有影响,久坐时如果饮水较多,身体需要更多时间来调节体液分布,可能加重脚腿肿;性别上一般无显著差异;病史方面,若无基础疾病,主要是由久坐引起的体液重新分布导致的肿。

二、病理性因素

(一)心血管疾病

原因

-慢性心力衰竭:心脏泵血功能减退,静脉血回流受阻,坐车时下肢静脉血回流到心脏的量减少,淤积在下肢静脉,导致脚腿肿。例如,有慢性心力衰竭病史的患者,心脏不能有效地将血液泵出,静脉系统淤血,久坐后下肢淤血加重,肿就更明显。

-下肢静脉血栓:坐车时活动减少,下肢静脉血流缓慢,容易形成血栓。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后,静脉回流受阻,引起脚腿肿。通过超声等检查可以发现下肢静脉内的血栓。

影响因素:年龄上,老年人本身血管壁弹性下降,血液高凝状态等因素使其更易发生心血管疾病相关的下肢肿;性别上,一般无明显差异,但女性在妊娠等特殊时期可能因血液高凝等因素增加下肢静脉血栓的风险;生活方式中,长期静坐、肥胖等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也会增加坐车脚腿肿的可能性;病史方面,有心血管疾病病史的人,如既往有心力衰竭、静脉血栓病史等,坐车时更易出现脚腿肿。

(二)肾脏疾病

原因:肾脏疾病导致水钠潴留和蛋白质丢失,引起水肿。例如肾病综合征,大量蛋白尿使血浆蛋白降低,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液体渗出到组织间隙,同时肾脏对水钠的排泄减少,导致脚腿肿。坐车时,由于身体姿势相对固定,水肿可能更易在下肢表现出来。

影响因素:年龄上,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但不同肾脏疾病有不同的好发年龄;性别上一般无显著差异;生活方式中,长期劳累、感染等可能诱发肾脏疾病,从而增加坐车脚腿肿的风险;病史方面,有肾脏疾病病史的人,如肾病综合征、肾炎等患者,坐车时更易出现脚腿肿情况。

(三)淋巴系统疾病

原因:淋巴系统疾病导致淋巴回流受阻,淋巴液积聚在组织间隙引起脚腿肿。例如先天性淋巴发育不良或后天因感染、手术等导致淋巴管堵塞,坐车时下肢淋巴回流不畅,就会出现脚腿肿。

影响因素:年龄上,先天性淋巴系统疾病多在幼年发病;性别无明显差异;生活方式一般对其影响不大;病史方面,有淋巴系统疾病病史的人,坐车时更易出现脚腿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