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肿瘤的介入治疗方法

肝肿瘤的介入治疗方法

经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

经动脉化疗栓塞术是肝肿瘤介入治疗中常用的方法。其原理是通过导管将化疗药物和栓塞剂注入肿瘤的供血动脉,阻断肿瘤的血液供应,同时使化疗药物在肿瘤局部高浓度聚集,发挥杀伤肿瘤细胞的作用。大量临床研究表明,TACE对于不能切除的中晚期肝肿瘤患者,能够缓解症状、延长生存期。例如,多项回顾性研究显示,接受TACE治疗的患者中位生存期较未接受治疗的患者有明显延长。在年龄方面,老年患者可能需要更谨慎评估肝肾功能等情况来决定是否适合TACE;对于女性患者,一般无特殊性别相关禁忌,但需考虑与月经周期等可能的影响;有基础肝病病史的患者,如乙肝、丙肝相关肝病,在治疗前需优化肝病相关指标,如控制病毒复制等,以降低治疗相关风险。

经导管动脉灌注化疗(TAI)

经导管动脉灌注化疗是将化疗药物直接通过导管注入肿瘤的供血动脉,使肿瘤局部获得较高的药物浓度。与全身化疗相比,TAI能减少化疗药物的全身不良反应。研究发现,TAI可以使肿瘤细胞内药物浓度显著高于全身化疗时的浓度,从而更有效地杀伤肿瘤细胞。在年龄因素上,儿童肝肿瘤患者使用TAI需严格评估,因为儿童肝组织对药物的代谢等生理功能与成人不同,要避免过度影响儿童生长发育;女性患者在TAI时需关注药物对生殖系统可能的潜在影响,但一般在权衡利弊后可谨慎应用;有既往腹部手术史等病史的患者,需评估血管解剖结构是否因手术而改变,以确保导管能够准确到达肿瘤供血动脉。

射频消融术(RFA)

射频消融术是利用射频电流产生的热能使肿瘤组织发生凝固性坏死。其机制是通过电极针穿刺肿瘤,释放高频射频电流,使局部组织产热,温度可达100℃左右,从而破坏肿瘤细胞。临床研究证实,对于单发直径≤5cm的肝肿瘤,射频消融术的局部控制率较高。在年龄方面,老年患者进行射频消融术时要考虑心肺功能等整体状况,因为射频消融过程中可能对机体有一定应激,心肺功能不佳可能增加风险;女性患者射频消融术的操作与男性无本质性别差异,但需注意术后恢复中可能因生理特点带来的不同影响,如术后疼痛感知等;有凝血功能障碍等病史的患者,射频消融术前需纠正凝血功能,因为手术可能导致局部出血风险增加。

微波消融术(MWA)

微波消融术是利用微波产生的热能使肿瘤组织凝固坏死。微波能使组织中的极性分子高速运动产生热量,升温速度快、范围较易控制。与射频消融术类似,对于适合的肝肿瘤患者有较好的局部治疗效果。在年龄因素上,儿童肝肿瘤患者行微波消融术需极其谨慎,充分评估儿童肝脏的耐受性等;女性患者微波消融术操作时要关注相关生理细节;有肝脏基础疾病如肝硬化等病史的患者,微波消融术时要考虑肝脏的储备功能,因为肝硬化患者肝脏代偿能力下降,消融范围过大可能导致肝功能失代偿等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