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疫苗并非终身免疫
乙肝疫苗接种后,人体会产生乙肝表面抗体(抗-HBs),但这种免疫力并非终身存在。一般来说,接种乙肝疫苗后,抗-HBs阳性率在接种后1年内约为95%,随着时间推移,抗体水平会逐渐下降。
影响抗体持续时间的因素
个体差异:不同人群对乙肝疫苗的免疫应答不同。例如,成年人的免疫应答通常不如新生儿完善,可能导致抗体持续时间相对较短;而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后,部分人抗体持续时间相对较长,但也不是绝对终身。一般来说,健康成年人接种乙肝疫苗后,抗-HBs水平在10mIU/ml以上时具有保护作用,若低于此水平则保护作用减弱,但具体个体间存在差异,有的人群可能5-10年抗体水平就明显下降,而有的人群可能10-15年才出现较明显下降。
生活方式:经常接触乙肝病毒暴露风险高的人群,如经常与乙肝患者密切接触者、经常接受输血或血制品者等,抗体消失可能更快。因为持续的病毒暴露会刺激机体不断消耗抗体来应对,从而加速抗体水平的下降。而生活方式相对健康、较少接触乙肝病毒暴露风险的人群,抗体持续时间可能相对长一些。
年龄因素:新生儿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首次接种乙肝疫苗后,免疫记忆细胞形成相对较慢,但一旦形成,部分人抗体持续时间较长;而老年人免疫系统功能衰退,接种乙肝疫苗后抗体产生能力下降,且抗体持续时间也相对较短。例如,老年人接种乙肝疫苗后,抗-HBs阳转率可能低于年轻人,且抗体水平上升幅度较小,维持时间也较短。
监测与加强接种
建议接种乙肝疫苗后定期检测抗-HBs水平。一般建议3-5年检测一次。如果抗-HBs水平低于10mIU/ml,提示保护作用减弱,需要考虑加强接种乙肝疫苗。加强接种通常采用1剂次乙肝疫苗接种,接种后再次检测抗-HBs水平,以评估免疫应答情况。
对于特殊人群,如乙肝病毒携带者的家庭成员、经常接触血液的医护人员等,更应密切监测抗-HBs水平,因为这类人群接触乙肝病毒的风险较高,需要及时通过加强接种来维持有效的免疫力。例如,医护人员由于工作中可能接触患者血液等,感染乙肝病毒的风险相对较高,所以更要定期检测抗-HBs并根据情况加强接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