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白癜风
1.发病机制:白癜风是一种常见的色素脱失性皮肤病,其发病与自身免疫、遗传、神经化学物质等多种因素有关。自身免疫系统可能错误地攻击黑色素细胞,导致黑色素生成减少。遗传因素在其中也起到一定作用,如果家族中有白癜风患者,个体发病风险可能增加。神经化学物质如去甲肾上腺素等可能对黑色素细胞有毒性作用,影响黑色素的合成。
2.临床表现:手上出现白斑是白癜风的常见表现之一,白斑边界清楚,形状不规则,大小不一。白斑处皮肤光滑,没有鳞屑、瘙痒等症状。早期白斑颜色可能较浅,呈淡白色,随着病情进展,颜色会逐渐加深,变为乳白色或瓷白色。可发生于单侧手部,也可双侧手部同时或先后发病。不同年龄段均可发病,儿童和青壮年较为常见,无明显性别差异。生活方式方面,长期压力过大、暴晒等可能诱发或加重白癜风。有白癜风家族病史的人更需注意避免上述诱发因素。
3.诊断方法:医生通常会通过伍德灯检查来辅助诊断,白癜风在伍德灯下表现为明亮的蓝白色荧光。还会结合皮肤镜检查等,皮肤镜下可观察到白斑处黑色素细胞消失等特征性表现。同时需要与其他色素减退性疾病相鉴别,如白色糠疹、贫血痣等。
二、白色糠疹
1.发病机制:白色糠疹的病因尚不十分明确,可能与皮肤干燥、风吹日晒、维生素缺乏、真菌感染等有关。皮肤干燥使得表皮屏障功能受损,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风吹日晒可能导致皮肤角质层水分丢失,引发炎症反应,进而影响黑色素的正常代谢。部分研究认为白色糠疹可能与马拉色菌等真菌感染有关,但不是绝对的致病因素。
2.临床表现:手上出现的白斑一般边界不太清楚,白斑表面可能有少量细小鳞屑。好发于儿童,因为儿童皮肤相对娇嫩,更易受到上述因素影响。性别差异不明显。生活中经常在户外活动、皮肤易干燥的儿童更易患白色糠疹。有维生素缺乏史的儿童发病风险可能增加。
3.诊断方法:根据临床表现一般可初步诊断,白斑表面有鳞屑是其重要特征之一。必要时可进行真菌镜检,以排除真菌感染性疾病。
三、花斑癣
1.发病机制:花斑癣是由马拉色菌感染引起的皮肤疾病。马拉色菌是一种条件致病性真菌,在高温潮湿的环境下容易繁殖。当皮肤油脂分泌旺盛时,马拉色菌大量生长,侵犯皮肤角质层,影响黑色素的形成,导致局部出现色素减退或色素沉着斑。
2.临床表现:手上出现的白斑可为花斑癣的表现,白斑形状多为圆形或类圆形,边界清楚,表面可能有少许鳞屑,一般无明显瘙痒症状,但在出汗后可能会有轻微瘙痒感。好发于青壮年,男性多于女性,这可能与男性皮脂腺分泌更旺盛有关。长期处于高温、多汗环境,如从事体力劳动、夏季高温工作等人群易患花斑癣。
3.诊断方法:真菌镜检是诊断花斑癣的重要方法,可在白斑处刮取鳞屑进行镜检,若发现马拉色菌即可确诊。伍德灯检查下花斑癣表现为棕黄色或黄白色荧光。
四、贫血痣
1.发病机制:贫血痣是一种先天性血管发育异常性疾病。由于局部血管对儿茶酚胺敏感性增高,导致血管处于收缩状态,使得局部皮肤缺血,表现为色素减退斑。
2.临床表现:手上的白斑为贫血痣时,白斑边界不规则,摩擦白斑时,周围正常皮肤充血发红,而白斑本身不发红。出生时或儿童早期发病,终身不退,无性别差异。一般对身体健康无影响,生活方式等因素对其无明显影响。
3.诊断方法:通过摩擦试验来诊断,摩擦后正常皮肤发红,贫血痣处不发红是其典型特征。还可结合病史等进行综合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