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乳性黄疸的消退时间
母乳性黄疸分为早发型和晚发型,早发型母乳性黄疸多在生后3~4天出现,7~10天消退;晚发型母乳性黄疸一般于生后1~2周出现,2~3个月才消退。
早发型母乳性黄疸
出现时间:通常在出生后3-4天开始显现。这与新生儿出生后最初几天母乳喂养不足,导致胎便排出延迟,从而增加了肠肝循环有关。
消退时间:一般在7-10天左右消退。如果能保证新生儿充足的母乳喂养,促进胎便排出,可加速黄疸消退。对于足月儿来说,早发型母乳性黄疸一般不会对身体造成严重影响,黄疸程度相对较轻,血清胆红素水平通常不会超过生理性黄疸的上限。
晚发型母乳性黄疸
出现时间:多在出生后1-2周时出现,有的可能稍晚。其发生机制可能与母乳中的某些酶或因子抑制了肝脏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活性有关。
消退时间:多数患儿在2-3个月内逐渐消退。但部分母乳喂养的婴儿可能黄疸会持续较长时间,有的甚至可达12周。不过,在此期间,婴儿一般情况良好,生长发育正常,除了黄疸外,无其他明显不适症状。
影响母乳性黄疸消退时间的因素
母乳喂养情况
喂养不足:如果新生儿出生后母乳喂养量不足,会导致胎便排出延迟,肠肝循环增加,从而使早发型母乳性黄疸消退时间延长。例如,有的新生儿因为母亲乳汁分泌少,每次喂养后婴儿未得到充足的乳汁,就会出现这种情况。
喂养过度:而喂养过度可能会导致新生儿出现腹泻等情况,也可能对黄疸消退产生一定影响。不过相对来说,喂养不足对早发型母乳性黄疸消退时间的影响更为常见。
新生儿个体差异
胎龄:早产儿由于肝脏的葡萄糖醛酸转移酶发育更不成熟,相比足月儿,更容易出现母乳性黄疸,且消退时间可能会更长。例如,胎龄小于37周的早产儿,发生晚发型母乳性黄疸的概率较高,消退时间可能延长至3-4个月甚至更久。
健康状况:如果新生儿在出生后合并有其他疾病,如感染等,会影响胆红素的代谢,从而影响母乳性黄疸的消退时间。比如新生儿出生后发生了呼吸道感染,就可能导致黄疸消退延迟。
母乳性黄疸的监测与处理
监测方法
观察皮肤黄染程度:家长可以在自然光线下,观察新生儿皮肤黄染的范围。例如,黄疸是否已蔓延至胸部、腹部等部位。如果黄染范围逐渐扩大,可能提示黄疸有加重趋势;如果黄染范围逐渐缩小,可能提示黄疸在消退。
经皮胆红素测定:可以使用经皮胆红素仪定期检测新生儿血清胆红素水平。一般建议在出生后2-3天开始监测,对于有母乳性黄疸高危因素的新生儿,如早产儿、母乳喂养的新生儿等,要增加监测频率。
处理措施
继续母乳喂养:对于早发型母乳性黄疸,继续母乳喂养是关键。即使黄疸稍有加重,也不应轻易中断母乳喂养。因为母乳喂养对新生儿的生长发育至关重要,而且继续母乳喂养一般不会导致黄疸对新生儿造成严重损害。对于晚发型母乳性黄疸,在黄疸程度不是很严重(血清胆红素水平一般小于257μmol/L即15mg/dl)的情况下,也可以继续母乳喂养。
光疗干预:当母乳性黄疸患儿血清胆红素水平较高时,如足月儿血清胆红素超过221μmol/L(12.9mg/dl),早产儿超过15mg/dl时,可能需要进行光疗。光疗是通过光照使胆红素转化为水溶性异构体,从而经胆汁和尿液排出体外。光疗时要注意保护新生儿的眼睛和会阴部,避免光疗对这些部位造成损伤。
暂停母乳喂养:如果母乳性黄疸患儿血清胆红素水平非常高,如足月儿超过342μmol/L(20mg/dl),可能需要暂停母乳喂养3-5天,改为人工喂养。待胆红素水平明显下降后,再恢复母乳喂养。但暂停母乳喂养期间,母亲要及时挤出乳汁,保持乳汁分泌,以便后续能够继续母乳喂养。
特殊人群(早产儿、低体重儿等)母乳性黄疸的注意事项
早产儿
监测要更频繁:由于早产儿肝脏功能更不成熟,胆红素代谢能力更差,所以对于早产儿母乳性黄疸,要更频繁地进行经皮胆红素测定。一般建议出生后1-2天就开始监测,并且要密切观察黄疸进展情况。
光疗时的特殊护理:早产儿进行光疗时,要注意调节光疗箱的温度和湿度,因为早产儿体温调节能力差,皮肤娇嫩。要保持光疗箱内温度在30-32℃左右,相对湿度在50%-60%,同时要注意保护早产儿的皮肤,避免光疗时皮肤受到损伤。
低体重儿
喂养要特别关注:低体重儿母乳喂养时,要注意喂养的量和频率。由于低体重儿消化功能更弱,喂养不足容易导致胎便排出延迟,加重黄疸;喂养过度又可能引起消化不良。所以要根据低体重儿的体重和消化情况,合理调整母乳喂养量,一般建议少量多次喂养。
密切观察生长发育:低体重儿合并母乳性黄疸时,除了关注黄疸消退情况外,还要密切观察其生长发育指标,如体重增长、身长增长等。因为低体重儿本身生长发育相对缓慢,母乳性黄疸可能会对其营养摄入和生长发育产生一定影响,所以要定期监测体重、身长等指标,确保低体重儿能够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