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较为复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血管内皮损伤:
化学性损伤:静脉内注射各种刺激性溶液,如高渗葡萄糖溶液、各种抗生素、烃化剂、造影剂等。
感染性损伤:通过血液的感染性血栓性静脉炎,常因细菌或病毒感染所致。
机械性损伤:常见于大隐静脉或小隐静脉注射、下肢静脉曲张等。
放疗:下肢静脉曲张患者接受硬化剂注射治疗后,可能会导致静脉炎和血栓形成。
2.血流缓慢:
长期卧床:术后、创伤、昏迷、瘫痪等患者,长期卧床可能导致下肢血流缓慢,容易形成血栓。
心力衰竭:心脏功能不全时,心脏射血减少,血液在静脉中淤滞,也容易形成血栓。
静脉曲张:下肢静脉曲张时,静脉瓣膜功能不全,血液倒流,导致静脉淤血,血流缓慢。
3.血液高凝状态:
先天性高凝状态:如抗凝血酶缺乏、蛋白C缺乏、蛋白S缺乏等。
获得性高凝状态:见于创伤、手术、恶性肿瘤、口服避孕药等情况。
其他: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长期口服避孕药等也可导致血液高凝状态,容易形成血栓。
对于存在上述高危因素的人群,应积极采取预防措施,如适当运动、避免久坐久站、穿医用弹力袜等。如果出现下肢肿胀、疼痛等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