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是处理继发性脑损伤,着重于脑疝的预防和早期发现,特别是颅内血肿的早期发现和处理,以争取最好的疗效。对原发性脑损伤的处理除了病情观察以外,主要是对已产生的昏迷、高热等病症的进行护理和对症治疗,预防并发症,以避免对脑组织和机体的进一步危害。
1.脑损伤的分级
分级的目的是为了便于制订诊疗常规、评价疗效和预后,并对伤情进行鉴定。按伤情轻重分级为:
(1)轻型(I级) 主要指单纯脑震荡,有或无颅骨骨折,昏迷在30分钟以内,有轻度头痛、头晕等自觉症状,神经系统和脑脊液检查无明显改变;
(2)中型(Ⅱ级) 主要指轻度脑挫裂伤或较少的颅内出血,有或无颅骨骨折及蛛网膜下腔出血,无脑疝表现,昏迷在6小时以内,有轻度的神经系统阳性体征,有轻度生命体征改变;
(3)重型(Ⅲ级) 主要指广泛颅骨骨折,广泛脑挫裂伤,脑干损伤或颅内血肿,昏迷在6小时以上,意识障碍逐渐加重或出现再昏迷,有明显的神经系统阳性体征,有明显生命体征改变。
2.急诊处理要求
(1)轻型(I级) ①留急诊室观察24小时;②观察意识、瞳孔、生命体征及神经系体征变化;③颅骨X线摄片,必要时作头颅CT检查;④对症处理;⑤向家属交待有迟发性颅内血肿形成的可能。
(2)中型(II级) ①意识清楚者留急诊室或住院观察48~72小时,有意识障碍者须住院治疗;②观察意识、瞳孔、生命体征及神经系体征变化;③颅骨X线摄片,头部CT检查;④对症处理;⑤有病情变化时,立即进行头颅CT检查,没有变化,也需要在4~6小时候进行首次头部CT复查,并作好随时手术的准备工作。
(3)重型(Ⅲ级) ①须住院或在重症监护病房;②观察意识、瞳孔、生命体征及神经系体征变化;③选用头部CT监测、颅内压监测或脑诱发电位监测;④积极处理高热、躁动。癫痫等,有颅内压增高表现者,给予脱水等治疗,维持良好的周围循环和脑灌注压;⑤注重昏迷的护理与治疗,尤其是要保证呼吸道通畅;⑥有手术指征者尽早手术;已有脑疝时,在排除休克后,先予以甘露醇及速尿静脉推注,立即手术。
金牌医生
内侧中
1.硬脑膜外血肿
CT检查,若发现颅骨内板与脑表面之间有双凸镜形或弓形密度增高影,可有助于确诊。CT检查还可明确定位、计算出血量、了解脑室受压及中线结构移位以及脑挫裂伤、脑水肿、多个或多种血肿并存等情况。
2.硬脑膜下血肿
硬脑膜下血肿是指出血积聚于硬脑膜下腔。是颅内血肿中最常见者,常呈多发性或与别种血肿合并发生。
(1)急性硬脑膜下血肿CT检查 颅骨内板与脑表面之间出现高密度、等密度或混合密度的新月形或半月形影,可有助于确诊。
(2)慢性硬膜下血肿CT检查 如发现颅骨内板下低密度的新月形、半月形或双凸镜形影像,可有助于确诊;少数也可呈现高密度、等密度或混杂密度,与血肿腔内的凝血机制和病程有关,还可见到脑萎缩以及包膜的增厚与钙化等。
3.脑内血肿
CT检查,在脑挫裂伤灶附近或脑深部白质内见到圆形或不规则高密度血肿影,有助于确诊,同时亦可见血肿周围的低密度水肿区。
4.脑室内出血与血肿
CT检查,如发现脑室扩大,脑室内有高密度凝血块影或血液与脑脊液混合的中等密度影,有助于确诊。
5.迟发性颅内血肿
指颅脑损伤后首次CT检查时无血肿,而在以后的CT检查中发现了血肿,或在原无血肿的部位发现了新的血肿,此种现象可见于各种外伤性颅内血肿。确诊须依靠多次CT检查的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