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原体肺炎是肺炎支原体感染导致的呼吸道和肺部炎症性疾病
主要表现是咳嗽、发热,可伴有乏力、气促、呼吸困难等
感染肺炎支原体导致
以药物治疗为主
金牌医生
内侧中
支原体肺炎可以根据临床表现和X线片初步诊断,根据血清学检测、病原学检查等可以明确诊断。
发病前曾经接触过患肺炎的人。
长期处于密闭环境中,如学校、幼儿园等。
出现乏力、咽痛、咳嗽、发热等症状。
可出现鼻窦痛、耳痛、斑丘疹、红斑等肺部之外的不适。
医生用听诊器进行胸部听诊,可听到干啰音或湿啰音,约一半可出现。
借助压舌板等观察口腔、咽部等,可发现咽部充血、疱疹等。
皮肤上可发现斑丘疹、红斑等改变。
观察耳道,可发现鼓膜充血。
触诊颈部,能发现肿大的淋巴结。
可以根据白细胞分类计数等指标帮助诊断。
白细胞总数正常或略微升高,以中性粒细胞升高为主。
血常规需要抽取静脉血,不需要空腹。
主要是检查支原体免疫球蛋白M(IgM)抗体。
常用的方法有冷凝集试验、补体结合试验、间接血凝试验、酶免疫试验等。
2/3患支原体肺炎者冷凝集试验的结果是阳性,滴度≥1:32,如果逐步升高,更有诊断价值。
如血清支原体IgM抗体≥1:64,或恢复期抗体滴度有4倍增高,结合冷凝集试验阳性结果,可进一步确诊。
冷凝集试验结果不能单独作为诊断依据,因为肝硬化、骨髓瘤等疾病也可能会出现阳性结果。
冷凝集试验结合具体症状等,可以初步明确诊断;阴性结果可以初步排除支原体肺炎。
需要抽静脉血检查,无需空腹。
直接检测标本中的肺炎支原体核酸。
常用的标本包括咽拭子、痰、气管吸引物、胸腔积液等。
核酸检测可以在早期快速诊断,结果较为可靠。
阳性结果支持确诊。
病原体培养结果阳性可以明确诊断。
肺炎支原体培养条件要求较高,需要1~3周,周期较长,临床已较少应用。
常用的标本包括咽拭子、痰、气管吸引物、胸腔积液、支气管镜标本等。
如果无法明确病原体,或者治疗困难,医生会考虑做病原体培养,同时开始治疗,结果可以明确诊断并帮助医生调整治疗方案。
两者都可以明确病变是否发生在肺部,以及严重程度,用于辅助诊断和评估治疗效果。
可以发现肺部呈节段性分布的多种形态浸润影,部分可发现少量胸腔积液。
病变常在3~4周后自行消散。
检查有放射性;检查中需要按照医生要求呼吸和屏气。
支原体肺炎需要与细菌性肺炎、病毒性肺炎、肺结核、肺炎衣原体肺炎、肺真菌病、嗜酸性粒细胞性肺炎、肺癌等肺部疾病鉴别。
相同点:都可能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
不同点:细菌性肺炎大多起病较急,发热以高热为主,可伴有寒战;大多有咳痰,并有一定特点,比如肺炎链球菌导致的肺炎咳痰呈铁锈色,厌氧菌感染咳痰咳带有腥臭味等;影像学检查可发现肺叶、肺段实变,脓胸等改变;细菌培养等可以明确。
相同点:都可出现发热、咳嗽、肌肉酸痛、乏力等症状。
不同点:病毒性肺炎常与患病者接触的经历;大多起病急,发热可为高热;病毒核酸检测能帮助明确诊断和鉴别。
相同点:都可出现发热、乏力、咳嗽等症状。
不同点:肺结核发热多为午后低热,还可有盗汗、体重减轻、失眠、心悸等症状;通过抗酸杆菌涂片、分枝杆菌培养、核酸检测等发现结核分枝杆菌可以鉴别。
相同点:都可出现发热、干咳、肌肉疼痛等不适,可伴有头痛、咽痛、胸痛等。
不同点:肺炎衣原体肺炎有时可表现为先发生咽炎,治疗好转1~3周后发生肺炎,咳嗽加重;衣原体肺炎时血清衣原体抗体阳性。
相同点:都可出现咳嗽、发热等症状。
不同点:肺真菌病还可出现胸痛、咯血等症状,有的可出现咳痰、呼吸困难等;痰液或支气管分泌物检查发现菌丝,血清学抗体检测阳性,真菌培养发现真菌等,都可以帮助鉴别。
相同点:都可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
不同点:嗜酸性粒细胞性肺炎还可有体重减轻、喘鸣、呼吸困难等症状;血常规检查可能会发现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肺炎支原体有关的血清学、病原学检查都为阴性,可以帮助鉴别。
相同点:都可出现较长时间的咳嗽,可出现发热。
不同点:肺癌常发生在有长期吸烟、年龄较大的人群;还可出现胸痛、咯血等表现;影像学检查可发现结节、肺门淋巴结肿大等改变;痰液脱落细胞、组织病理学检查等发现恶性肿瘤细胞可以明确诊断。